冲突与稳定:埃塞俄比亚政权转移下的族群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4

冲突与稳定:埃塞俄比亚政权转移下的族群问题

刘晓丽

(浙江师范大学,321004)

摘要:埃塞的民族问题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历史上,提格雷人和阿姆哈拉人都是埃塞俄比亚文明的创造者和载体,被统称为阿比西尼亚人。然而随着阿姆哈拉人向南部地区的扩展,北方地区的提格雷人的优势地位一落千丈,这种政权分享的不平衡造成提格雷人与阿姆哈拉人的族群冲突。本文通过梳理提格雷人争夺权力的历史,阐述埃塞俄比亚的族群问题。

关键词:提格雷人;阿姆哈拉人;族群冲突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有着3000年文明史的国家,但与非洲其他多数国家一样,它也未形成单一的民族,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全国共有80多个民族,其中奥罗莫族为第一大民族,占全国人口的40%;阿姆哈拉族为第二大民族,占全国人口的30%;提格雷族为第三大民族,占全国人口的8%;其他较大的民族有古拉格族、索马里族、阿法尔族、锡达马族、沃莱塔族等。这些族群互相冲突不断,其中,提格雷人与阿姆哈拉人之间的族群冲突历史最为显著。

一、共存与自治

(一)阿克苏姆帝国时期

埃塞俄比亚悠久的历史始于提格雷省或阿克苏姆省中心向南扩张的过程,直到到20世纪孟尼利克二世开疆扩土,形成埃塞俄比亚目前的版图。这种向南方的逐步扩张不仅使政治权力转移到阿姆哈拉手中,而且还在埃塞俄比亚境内带来了多个族群群体,因而他们播下了未来冲突的种子。阿克苏姆王朝是公元340年以扎格维王在正统基督教中确立的文明,它的势力范围局限于今天的埃塞俄比亚高地,也就是我们所知的阿比西尼亚。作为阿比西尼亚的核心地带——提格雷人在社会中享有特权。然而,从10世纪开始,国家权力从提格雷向南转移,短暂地转移到阿格沃,然后转移到阿姆哈拉地区,在19世纪晚期达到顶峰。

这种疆域扩张方式,必然伴随着各族群对权力的争夺。所罗门式神话叙述使世袭统治地位的权力中心从阿克苏姆的提格雷人转移到南方地区阿姆哈拉人手中,这也标志着阿姆哈拉和提格雷精英争夺统治权的开始。这场争夺统治地位的竞争在“王子时代”达到顶峰,这一时期阿姆哈拉人国王的力量大大减弱。1527年,在阿拉伯和土耳其的宗教主义者的帮助下,艾哈迈德领导一支穆斯林军队从东南部入侵,削弱了南方阿姆哈拉人的政治力量,促使政治中心向北部转移。虽然在葡萄牙人的帮助下,艾哈迈德最终被击败,但这遗留下了地方主义问题,各地方军阀和传统皇族争夺权力。

(二)现代埃塞俄比亚时期

1889年,约翰四世去世,孟尼利克二世确立了现代埃塞俄比亚的建立,开拓了广阔的疆域和收复了众多民族。他的扩张多元化的埃塞俄比亚奠定了基础,但也为未来提格雷人精英内部意识形态分裂埋下祸根。孟尼利克二世的扩张使得提格雷的知识分子在自决方面都绍阿阿姆哈拉统治阶级通过在文化和经济上征服被征服人民而使他们处于从属地位的不平等和剥削。而绍阿阿姆哈拉人南方土地兼并统治,带来了一种政治动态,在这种政治动态中,主从之间的族群分裂与阶级分裂相对应,导致了国家未来潜在冲突。这些被兼并的领土成为经济开发和文化统治的场所。

孟尼利克二世的扩张确立以等级制度的特征的支配与从属关系。这种等级制度有助于建立上下级的等级关系、强化从属群体的自卑意识。当绍阿帝国阿姆哈拉人的统治延伸到各个角落时,提格雷地区仍然是自治的,他们自己的世袭统治者仍然统治着他们的人民。但在1930年向更加现代化的海尔塞拉西(Hailesellasie)政权迈进中,提格雷地区社会经济贫困,提格雷族对阿姆哈拉统治的怨恨不断增长。

二、提格雷少数族群的统治

(一)提格雷革命的开始

20世纪60年代,提格雷地区陷入战争与贫困状态,提格雷地区的经济一落千丈,而绍阿地区不断发展,这引起提格雷人对阿姆哈拉人的不满,进而以农民为主体的叛乱,爆发冲突。

有两个因素引起提格雷人对由阿姆哈拉人所控制的国家产生常年的不满。首先是提格雷地区人口的持续贫困化。其次是孟尼利克二世在阿杜瓦(Adwa)战役期间放弃了意大利人占领的北部提格雷地区。这对提格雷人来说,是阿姆哈拉人背信弃义的开始,迫使提格雷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是提格雷民族主义者斗争的开端,进一步加深了提格雷人怨恨情绪。

1943年,提格雷地区的农民发起沃延尼起义,根据其领导人的说法,“不仅是对于绝望境地的反击,而且还要将提格雷人从阿姆哈拉人的霸权中解放出来。而中央政府并未回应叛乱分子的呼吁,也从未采取改革措施”。

促成沃延尼革命的其他因素包括,海尔•塞拉西坚持加强中央集权,强制剥夺提格雷贵族相对独立的权力。海尔•塞拉西推行的中央集权不仅在提格雷地区削弱地方贵族的权力,而且也削弱其他地方的权力,这是他官僚主义计划的一部分。同时他还建立准代表机构,如众议院和参议院,贵族由国王提名,在首都受国王监控。虽然国王仍然被迫从贵族家庭中挑选这些代表,但他能够剥夺他们对特定省份的权力和自由。虽然这些行政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国王的权力,但没有任何根本改变“绍阿”政权的特征。

沃延尼起义的目标可以概括为维持自治不受国家的剥削,因为提格雷地区已经经历了多次饥荒,遭受了无数次战争的破坏,已是忍无可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贵族还是农民,都同仇敌忾,发动叛乱。但叛乱的伙伴关系是基于不同的动机,对贵族来说,这是为了他们公平地分享权力,而对农民来说,这是为了减轻他们的苦难。但是,这次叛乱立即被英国地面轰炸的联合部队和装备精良的军队镇压下去。然而,它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TPLF)仍然参与武装斗争,并在1991年接管国家之前提到,虽然沃延尼叛乱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仍然唤起了提格雷人英雄抵抗的民族觉醒意识,加深了提格雷人与阿姆哈拉人的冲突。

这次农民起义是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进行革命斗争的前身,其领导人提出为他们的斗争树立民族主义先例。正如它所做的那样,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在1979年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将其最初的名称“提格雷人民的解放斗争”更改为“提格雷沃延尼地区的起义”。但从沃延尼起义可以看出提格雷人在阿姆哈拉人统治的国家中保持着相对形式的自治,并且他们一直在与任何干涉作斗争。但是,他们最终未能保持这种自治,同时埃塞俄比亚各地的海尔塞拉西政权不断加强,这使他们同样容易受到阿姆哈拉人的歧视。

提格雷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区域自治现在已经被破坏了,由原来的共存关系转为从属关系,这是阿姆哈拉人在北方统治的标志。特别是沃延尼起义被镇压后,海尔•塞拉西采取了严厉的报复措施,将其领导人哈莉玛瑞安·瑞达(HalemariamReda)单独监禁,剥夺了提格雷(Tigray)地区几个世纪以来享有的内部自治权力。

(二)提格雷精英掌握国家政权

海尔塞拉西政权从1930年持续到1974年,被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少校(MengistuHaileMariam)所领导的军委会推翻政权,这是一场渐进式的革命。在1960年代的学生运动已经削弱了国王政权的大背景下,军委会驱逐了海尔塞拉西。尽管该党采纳了学生运动所拥护的激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但该党不愿将权力交给文官政府,也不愿与当时的不同政党分享权力。相反,门格斯图对这些政党进行严厉打压,把这个国家推入了一个无底的苦海。这种恐怖统治称为“红色恐怖”,其目标是对立的政治力量,尤其是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EPRDF),迫使这些对立势力转入进入地下开展游击战。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根源于学生运动,并将其抵抗力量纳入武装斗争,最终在1991年推翻了门格斯图军政府,建立了埃塞俄比亚民族联邦制国家。

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作为埃塞俄比亚任何有组织的政治运动的基础都要归功于激进的马克思主义学生运动。这场反对国王旧政权的学生运动是由两兄弟发动的政变引发的,他们是门格斯图·尼威将军和美国受过教育的穆梅·尼威,他们是贵族阶层的一员,与知识分子结盟。在这次政变五年后,1965年2月25日,第一次反对国王的学生发出以“土地归耕者所有”的口号进行示威游行。学生运动的形成是由于拥护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自决的不同观点,进而对“国家问题”进行激烈辩论。1969年,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学生会在一份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引发了这场争论。这篇文章是阿姆哈拉大学的一名学生瓦利利格·梅科南(WalelignMekonen)写的。瓦利利格•梅科南的文章描述了阿姆哈拉统治阶级对非阿姆哈拉民族的压迫统治,并呼吁其他人平等参与,并保护他们的民族文化。

在“国家问题”中,围绕这场辩论已经形成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说法认为其基本问题在于阶级剥削,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其他族群问题将得到解决。沿着这条路线形成的政党是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党和埃塞俄比亚所有社会主义运动(AESM)。第二种观点认为根本问题是将埃塞俄比亚建立为民族国家。符合后一种观点的组织包括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奥罗莫解放阵线(OLF),西方索马里解放阵线(WSLF)。在这三个组织强调民族问题,奥罗莫解放阵线和西方索马里解放阵线认为民族问题是殖民主义问题,其解决方案将埃塞俄比亚解体。但是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认为国家和民族问题统一为国家问题,要求在埃塞俄比亚境内寻求解决方案。

据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前主席和创始人认为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TPLF)是从一个名为提格雷人的国家组织(TNO)的民族主义协会演变而来的。这个协会于1974年9月14日由7名大学生建立。这个组织当时提出了一个指导方针,在提格雷农村地区进行武装斗争,进而向城市地区推进,提格雷人的国家组织负责领导这一斗争,直到武装斗争开始。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倾向于使用“民族主义动员作为根除压迫制度最有效和最快速途径”,也未能理解未来将族群政治化的后果。因此,通过招募士兵和动员当地提格雷人来平衡武装斗争的基础工作之后,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于1975年2月由一小群提格雷人组成,并宣布开始武装斗争。而第一个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小组的成员包括梅莱斯等政治精英。

(三)提人阵:少数族群的主要政党

经过16年的长期斗争,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终于在1991年推翻了门格斯图领导的军事政权。在1991年掌权并组成过渡政府之前,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于1989年成立了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联盟,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的一种政治手段,使其作为提格雷人在政权领导地位上具有合法性。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实际权力掌握在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中,这在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创建过程得到支持,也得到了联合各政党之间平衡权力关系的支持。联合政府的所有政党成员都是在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的指导下组成的,并分别加入联合政府。

还应指出的是,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同奥罗莫解放阵线以及是埃塞俄比亚南部人民民主阵线进行了合作。长期以来,奥罗莫解放阵线在奥罗米亚地区的根基比当时任何其他组织都牢固,它与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后来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试图将其纳入旗下,并于1986年结束了合作。因此,在分歧升级为武装冲突后,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成立了其附属的战俘组织奥罗莫人民民主组织,而奥罗莫解放阵线的2万多名士兵被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拘留。埃塞俄比亚南部人民民主阵线也遭受了同样的事情。相对而言,阿姆哈拉全国民主运动比其他联盟成员受教育程度高,奥罗莫人民民主组织和埃塞俄比亚南部人民民主阵线是执政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联盟中最薄弱的部分,因此由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主导。这种为每个族群建立政党的目的是为了让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以这些族群党派的名义获得埃塞俄比亚所有地区的成功选举,这些族群党派代表在其所划分的选举区域与反对党竞争。

对于代表埃塞俄比亚提格雷族群利益的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来说,其人口大约只占全国的10%,此外,提格雷位于亚的斯亚贝巴以北上百千里处。为了掌握政权,确立其合法领导的目的,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就在每个竞选地区指定民族党派,自1992年以来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及其附属党就没有输掉过去的四次选举,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还在外围地区建立了其他民族党派,并与之联盟,但事实上与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结盟。这些政党由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的政党官员监督和控制,被称为“顾问”,这些顾问几乎都是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干部。这种关系让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干部控制这些名义上独立的民族党派的日常活动,而这些党派依靠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来维持其立场,在这些地区建立了一个双重政府,其中“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干部构成地区二级行政结构”。这些所谓的附属政党包括:阿法尔解放阵线(ALF)、索马里人民民主党(SPDP)、哈拉里国家联盟(HNL)和甘贝拉人民民主党(GPDP)。

尽管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成员是“国家级别的平等联盟伙伴,但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是其他政党的创始人,也是最强大的政治组织”。这些政党的创建是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的安排,目的是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而实际上它是由少数族群领导政权。

综上所述,提格雷族在历史上一直是政治权力的中心,直到从10世纪开始权力转移到阿姆哈拉族。阿姆哈拉统治下的政府向南方扩张,将许多民族纳入其统治之下,在这些新领土上形成了等级从属关系。但在这个阿姆哈拉人主导的政府中,提格雷在政府事务中保持着自主权,保持着世袭领袖的完整,这种特权地位在被占领的南方地区是无法享受的。自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实行中央集权政策以来,提格雷的自治受到了质疑。中央政府的权威打破了提格雷族世袭领导和自治的权力。这迫使提格雷族于1943年发起沃延尼起义。虽然起义以失败告终,提格雷族失去了过去的自治权,但反抗仍在继续,提格雷精英积极在提格雷地区的大本营发动民族主义武装斗争,于1974年成功推翻了海尔塞拉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1991年掌权的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领导了与门格斯图的斗争,使权力集中在提格雷族的精英手中。

参考文献

[1]PersianprophetMani(216-276)quotedbythehistorianKobishchanov(1979:59)ascitedinAregawiBerhe.APOLITICALHISTORYOFTHETIGRAYPEOPLESLIBERATIONFRONT(1975-1991):REVOLT,IDEOLOGYANDMOBILIZATIONINETHIOPIA,2008,p.51.

[2]AregawiBerhe.APOLITICALHISTORYOFTHETIGRAYPEOPLE‟SLIBERATIONFRONTFRONT(1975-1991):REVOLTIDEOLOGYANDMOBILIZATIONINETHIPIA,2008,p.51.

[3]SarahVaughan.TheAddisAbabaTransitionalConferenceofJuly1991,itsorigins,historyandsignificanceOccasionalPapers51,UniversityofEdinburgh:CenteronAfricanStudies,1994.

[4]JohnYoung,.PEASANTREVOLUTIONINETHIOPIA:THETIGRAYPEOPLE‟SLIBERATIONFRONT(1975-1991),AddisAbabaUniversit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p.38.

[5]DonaldLevine,Supranote68,p.108.

[6]JeanNicholasBach.AbyotawiDemocracy:neitherrevolutionarynordemocratic,acriticalreviewofEPRDF‟sconceptionofrevolutionarydemocracyinpost1991Ethiopia,JournalofEastAfricanStudies,Vol.5,No.4,641-663,2011.

[7]EdmondJ.Keller.Ethiopia:Revolution,Class,andtheNationalQuestion,AfricanAffairs,Vol.80,No.321,519-549,1981,p.527.

[8]JohnAbbink.BreakingandMakingtheState:thedynamicofethnicdemocracyinEthiopia,JournalofContemporaryAfricanStudies,Vol.13,p.156.

[9]JohnAbbink.Ethnic-basedfederalismandethnicityinEthiopia:reassessingtheexperimentafter20years,JournalofEasternAfricanStudies,Vol.5,No.4,596-618,2011.

[10]WernerSollors(ed.).THEORIESOFETHNICITY;ACLASSICALREADER,NewYorkUniversityPress1996.

[11]TeshaleTibebu.Modernity,EurocentrismandRadicalPoliticsinEthiopia(1961-1991),AfricanIdentities,Vol.6,No.4,345-371,2008.

作者简介:刘晓丽,女,浙江师范大学2017届(非洲研究院)非洲历史与文化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