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水池中的部分动物形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蟠龙水池中的部分动物形象

文雪李超德卞向阳

(东华大学,上海200051)

摘要:蟠龙水池是位于柬埔寨吴哥遗址,吴哥通王城北部的一个大型水池。在柬埔寨比现今更久远的时期,人们在这样的水池志宏沐浴。至今为止,柬埔寨当地的居民依然认为蟠龙水池具有医疗功效,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在蟠龙水池的主池之旁有四个小水池,这四个小水池分别有四个动物形象的雕塑来蓄水的。

关键词:吴哥雕塑;蟠龙水池;动物塑像

今天的柬埔寨吴哥遗址的北池依然还在,其中最中央的水池也是最大的是一个边长为70米的中央水池,中间有一个神庙被周达观称为“金方塔”,金方塔的周长为14米。所谓的金方塔实际上并非是黄金所铸,而是石砖所造的。其建筑表面的浮雕,是在石砖之上覆盖一层白石灰类的泥浆,雕刻是在浮雕白色泥浆之上完成的,所以所谓的“金方塔”实际上是浮雕之外镀有一层金色外层。因为现在的北池中还可看到这样的神庙,而且是石制的外形,所以周达观说描述的“金方塔”是金的材质是不成立的。根据对相关文献的统计,其中所描述的金狮子、铜象、铜牛、铜马都是石制的石狮子、石象、石牛、石马。四周的水池是边长为25米的正方形,这四个石雕是布置在水池的四个角,其作用是给北池供水之用。其中,每个方向都有不同的动物,东边是牛的形象,西边是马的形象,南边是狮子的形象,北边是象的形象。但是现在的尼奔寺已经看不到东边牛的形象,改成一尊神像。动物的形象分别连接大池子和四个小水池,并且四个小水池的水是来源于主池,当汛期涨水时主池的水会流向四个小水池。

一、石狮来源

石狮子在现在吴哥遗址中石雕还是很多的,比如,在尼奔寺的主塔的门口有两尊是石狮像,而在现在在中国也可以看到很多银行门口有两尊石狮像,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虽然形式都是相同,但是其背后所体现的含义是不相同的,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吴哥遗址北侧的蟠蛇水池中的石狮像的来源。

由于尼奔寺的建造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末,当时的国教是以婆罗门教为主流的宗教,在婆罗门教中狮子是毗湿奴的坐骑,也称代表着毗湿奴的分身。在婆罗门教中毗湿奴的分身有很多,从权威的版本来说,有十多个形象都是毗湿奴的分身而且形象各异。

《薄伽梵往世书》中有描述毗湿奴这样的分身来源,也就是说吴哥中体现的狮子其实也就是在体现毗湿奴在《薄伽梵往世书》的职责。在《薄伽梵往世书》中叙述:黑冉亚克沙(Hiranyaksa)和黑冉亚卡西普(Hiranyakasipu)是两兄弟他们是两个魔王,也就是说是个位神祗的敌对方,在世间破坏世界的秩序。黑冉亚克沙俘虏了大地女神,整个大地便陷入了海洋之中,生活在大地上的凡人都陷入了一场在灾难,于是诸神便求助于毗湿奴,毗湿奴出现便杀死了黑冉亚克沙。黑冉亚卡西普看见的自己的哥哥被毗湿奴杀死心存恨意,就装作自己一心向善,不断念诵梵天的名字。梵天见黑冉亚卡西普一心向善便问他想要怎样的神力,黑冉亚卡西普说自己想要不死于任何宅内或宅外,不死于白天或夜晚,不死于天空或大地;不亡于梵天创造之外的那些生灵,武器无法伤他,人与兽无法亡他;不亡于任何存在与非存,不死于任何神与魔,下界的巨蛇不能伤他,任何人无法在战场上伤他的身躯。梵天见他一心向善便允诺了黑冉亚卡西普的要求,给他了这样的金刚不坏之躯。在得到了这样的身躯之后,黑冉亚卡西普便开始挑战宇宙主神,而且战无不胜,战胜了诸神之后统治了宇宙三界。为了拯救宇宙,毗湿奴便化身半人半狮来与黑冉亚卡西普战斗,因为黑冉亚卡西普受到了梵天的祝福,任何人,任何神,任何野兽以及任何武器都不能伤害他,所以毗湿奴便化身半人半狮那罗辛哈来与魔王战斗,巧妙的避开了梵天的祝福,从而战胜了魔王。从此狮子变成了,毗湿奴的又一分身,而婆罗门教对狮子的崇拜和信任便像崇拜毗湿奴一般。

二、石马的来源

马在我国宗教中出现的并不多,在我国古代时候大多出现的重要形象都是以交通工具形象出现,但是在柬埔寨吴哥时期,或者是在印度或者东南亚地区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意义。在源于印度宗教文化中,印度的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神一共有十几个化身,其中有一个化身就是与马相关。

正如图16所展示的,在《毗湿奴往世书》中迦尔吉是一匹白马,在印度神话中这一形象至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过,这一形象的出现也是有特定环境的。在世界末日的时期,或者在世界遭遇侵犯之时,毗湿奴将化身白马迦尔吉和柯奇率领军队前来为世界的正义而战。在这一形象中毗湿奴是正义的化身,同时这一化身的出现同时也是代表着世界的灾难。在尼奔寺的主池通向东方的引道上就有一尊“飞马救难”的浮雕(图16)。

马的形象并非是柬埔寨和印度原始就有的形象,是来自于雅利安人最初将其带往印度的,也是雅利安人的作战工具,之后由于雅利安人的马匹作战战胜了达罗毗荼,马成为了胜利的标志。同时,马也在祭祀大典中被宗教认为是最大的盛典。

三、石象的来源

在周达观的描述中石象也是在北池中的四个动物塑像之一,石象在东南亚包括印度都是非常常见的塑像,在现在大象意味着吉祥、如意。而在北池中的这个石象雕塑的含义却不是这样,其含义的来源也是来源于这个神像的雕塑。

在印度的《摩诃婆罗多》有记载关于犍尼萨——象头人身像的身世来源:的中流传犍尼萨是湿婆与智慧女神萨拉丝瓦蒂(Saraswati)的孩子,智慧女神萨拉丝瓦蒂(Saraswati)在湿婆在外游历,不知情的情形下而生下了犍尼萨,在湿婆四处游历回来了之后却不知道自己有这样一个儿子,而此时的犍尼萨正好在湿婆游历回来的路上玩耍。湿婆神在半路上遇见了,在玩耍的犍尼萨,互不认识,湿婆让犍尼萨让开道路,犍尼萨不愿意让开。由于湿婆的性情是非常极端的,也很容易暴躁,所以便抬起刀将犍尼萨的头砍了下来。回家后便和自己的妻子说起,妻子抱头痛哭说出了真相,湿婆立誓要找到一个头颅帮孩子按上,可是找遍了三界也没有找到适合孩子的头颅,这是便于到了一只象,小象主动献上了自己的头颅湿婆便给自己的儿子安上了,犍尼萨便复活了,从此便是象头人身了。

四、石牛的来源

牛头的头像是位于中央池正东方向的小池子一侧,牛在传说中是湿婆的坐骑,在以印度神话为背景的婆罗门教中,三大主神分别都有各自的坐骑,创造之神梵天的坐骑是孔雀,毗湿奴的坐机是金翅鸟,湿婆神的坐骑是公牛南迪。而牛在印度教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和身份,杀死一头牛则是触犯了印度教的教规。

在早期,具体时间较为模糊约公元5世纪,牛并非是一种圣物被众人供奉,但却是十分珍贵的,这与财富财产相关。比如,在劳动力依然不发达的古代农业社会,牛是主要的劳动力,而母牛则逐渐成为财富的象征,在《往事书》中曾提及母牛作为礼物更显虔敬。而在后期,母牛则逐渐成为了圣物,在《摩诃婆罗多》中有记载:毗湿奴认为母牛毕生都在为人类提供牛奶,是人类的再生父母。正因如此,对母牛的崇拜便成为了印度教的传统。

参考文献

[1]甘立夫,王博《菩提达摩的入道四行观与薄伽梵歌——以印度教毗湿奴派的视角看禅宗》宗教研究2016

作者简介:文雪(1990.12—),女,陕西西安人,东华大学服装艺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