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控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控制探讨

张豫梅

武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武定651600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某一区域突然发生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及职业中毒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对社会公众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控制是当前疾病控制与预防医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主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监测,积极开展预防及控制工作,更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

【关键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2-250-01

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健康、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安定,是一项受到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有待提高,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常发生,尤其是西部、西南地区环境复杂地区更为突出。因此,积极主动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特点

(1)事件群体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具有群体性,同时涉及多人或整个生活群体。(2)事件意外性、突发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很难预测,有时甚至不可预测的突然发生,造成严重损害。(3)防控系统性与综合性。因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较为突然,事件现场的抢救、控制以及患者转运,事件原因的调查、善后处理等涉及到多个部门,须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系统性协调、处理。(4)严重危害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突然,群体性、意外性等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造成社会惊慌,危害严重。(5)行为直接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突然,预测较难,但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坚持依法办事,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大幅减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

2.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因素

2.1政府法规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虽然卫生局等相关部门在疾病防控等方面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条例与管理办法,但监管力度不够;因管理涉及多部门,监管配合不协调,对部分剧毒物品等管理存在职能不清,责任不明确,法规不健全。

2.2资金投入不足、公共卫生管理薄弱。由于部分地区经济较为困难,财政投入有限,对公共卫生及疾病防控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基层疾病防控队伍建设受限,技术不精、管理落后,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反应不及时,进一步造成严重损失。

2.3卫生宣教工作缺乏,公众意识较差。县级地区卫生信息网络不完善,卫生报告不规范,不能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运行[1]。落后的文化教育对改变群众卫生习惯、防控疾病的意识形成阻碍,卫生观念的更新有待提高。

2.4相关疾病的应急体系不完善、卫生队伍、技术力量薄弱。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应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方针,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程度、涉及范围、严重程度以及社会反应程度,需采取不同的处置办法[2]。县疾控中心等相关机构应不断积累疾病防控经验,及时准确的捕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及时、准确的做出预警。

3.1职责明确,依法行政,协调部门配合。在政府部门的统一、协调领导下,工商、财政、卫生、民政、教育、环保、爱卫及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需各行其责,共同做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控工作。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须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做好公共卫生、流行病、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虫媒防治以及临床诊断治疗等学科专长,在事件防控工作中密切配合协作。

3.2加强政府领导,提高认知。县政府统一领导与指挥本辖区公共卫生突发事预防控制工作。公共卫生事件重在防范,务必提高相关部门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防与控制处理的认知,将其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抓紧、抓好[2]。

3.3有效管理,强化网络信息建设,进行多学科协作,提高队伍应急能力。(1)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救助责任网络。各级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医疗等机构须明确职责、密切协作。按照分级管理原则,省、市、县相关卫生机构以及乡镇、村等相关责任人需各行其责,构成系统的责任网络[3]。认真落实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责任追究制度,组建由政府分管领导领导的应急救治小组,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现场指挥抢救工作;从人员、财物等方面保障应急救助措施能够有效落实,相关部门加强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监督;对于瞒报、迟报、漏报、不报卫生突发事件的责任人及责任机构要依法查处。(2)强化建设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理网络。村卫生室(所)、乡(镇)卫生院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履行卫生突发事件的报告,建立规范、统一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格式。完善自下而上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网络以及报告程序,保证有序、准确、有效的信息报告,信息由卫生行政部门审定后发布。(3)进一步强化应急机构、队伍以及应急救助机构的网络建设。省级相关部门组织集卫生行政领导、卫生监督、医疗、疾病控制等多学科专家的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地(市)、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等应成立相应的应急机构、应急队伍。完善疾病防控装备、加强公共卫生培训、使应急质量得以保证,提高应急工作有效进行。三个网络建设组成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

3.4加强宣教。强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宣教工作,以提升人民群众防病意识以及防病能力。当地政府、卫生机构、教育教学、新闻媒体等以农村、社区、学校为基点,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性进行广泛宣教,大范围普及卫生防疫知识,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升公众的防病意识及防病能力。

4.小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严重危害性等特征,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灾难。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损害,也危及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4]。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可以及时、有效的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与社会危害,进一步促进群众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以及卫生习惯,以达到增强公众健康意识、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申锦玉,牛建军,陈敏,荣飚.疾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1(01)

[2]韩振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1(01)

[3]易绍海,罗良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1(03)

[4]农镇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与控制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