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教育的三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关于艺术教育的三点思考

李露

关键词:艺术教育本质;学校艺术教育;艺术学科教育

一、关于艺术本质和艺术教育本质的思考

艺术本质问题,从人类诞生至今都是被高度关注的问题。笔者的浅见认为,艺术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其本质是人的精神作用于自然界的延伸和衍生物。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只是认识关系,还有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这种认识、实践和价值关系是无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数字运算或科学实验来论证和确定的,而艺术可以反映自然和生活,同时也有助于人们认识自然和生活,从而满足个体精神需求的一种意识形态。

教育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社会课题,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人类生命成长为终极目标的社会活动。而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的实质恰恰就是教育本质功能的彰显。广义上的艺术教育并不仅仅是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教育,我们应该强调的是,艺术教育要贯穿于我们整个教育生活的全部。通过艺术教育的渗透,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学生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让学生从教育中体验个体生命存在的快乐,个体发展的快乐,进而获得生命发展的动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就像美国当代著名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恩菲德说的:“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已达成。”

二、关于学校艺术教育的思考

1.学校艺术教育对于推行素质教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转型时期,社会对创新型和个性人才的需求推动着教育的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人才,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掌握着实现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命脉。而文化素质就是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成果,以象征性的符号系统,通过孩子自身的工具性操作和主动构建,内化于心理层面,积淀于身心组织中,从而形成孩子的内在文化素质。因此,艺术教育既能对素质教育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又能直接地构建孩子的文化素质。

2.学校艺术教育对于审美教育(德育)的意义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艺术是智慧的喜悦,在良知照耀下看清世界……”进行科学审美观的教育,是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意识,理解美的本质和特点,发展审美判断、审美评价和审美鉴赏能力的前提。审美教育对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学校开展德育的基础和保证。学校艺术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方法论为指导,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使学生们认识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先进的,什么是落后的;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病态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劣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三、关于狭义艺术教育——学校艺术学科教育的思考

1.学校艺术学科教育不良现状和解决措施

狭义的艺术教育指的是学校现有的艺术课程的学科教学,它是当今社会艺术教育的最集中的体现,也是艺术教育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艺术学科教学出现严重的功利化现象,导致其远远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未能实现其在促进学生成长、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应有作用。反观我们的现实,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学科已经沦为可有可无的边缘学科,诸如:不被社会、学校、老师重视,常常被“主科”挤占;课时太少;专职教师缺乏;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忽视学生的情感熏陶和文化感染作用……

201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于学校艺术教育的统筹推进有明确的指示。要求各学校明确思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加强区域内艺术教育统筹力度,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推进艺术教育发展的合力;建立评价制度,促进艺术教育的规范发展等,都为我们今后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毋庸赘述,在学校教育中融入艺术学科教育,会使学生更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美好,缓解过大的学习压力,调节和丰富枯燥的学习生活,从而喜爱上学校生活。同时可以发掘和培养学生潜在的艺术天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美好情操,调节情绪情感,表达内心世界,形成高雅的人生趣味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培养心理健全、个性张扬、富有创造性的现代化人才。

2.艺术教育与各学科的融合

马克思曾说:“按照美的规律建设生活,教学也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教法。”将艺术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兴趣,也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共鸣。艺术教学中的整合,可包括艺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融合、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同一艺术门类的不同方面的之间的融合。所有这些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上的融合,还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大融合。

(1)以生为本,进行适当的艺术学科间的整合

说到这里,笔者想到了前些年本市初中试行的音乐和美术的融合教材,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继续下去,但是也给所有的音乐、美术教师很大的启发,我们可以尝试在特定内容下将音乐与美术课程进行适当的融合。以笔者浅薄的理解,这两个学科的共通点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具体实现(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式):其一,节奏和线条是音乐和美术课程的重要核心内容。在两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听觉的节奏和视觉的构图这二者共同的运动发展特性将它们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课和美术课的抽象内容。其二,音乐的旋律进行起伏与色彩和美术的构图方式和颜色的使用在思维的行进方式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我校的音乐教师在参加徐州市优课大赛的《梁祝》欣赏课中,把抽象化的旋律特点和情绪分析用美术的线条构图方式和色彩类比的方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简化了音乐欣赏的难度,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和趣味性。

(2)发散思维,探索全科教学思路

在我国许多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已经在探索全科教学的道路上初见成果,并且脚步越加铿锵有力。记得去年看过的一篇关于南昌市育新学校探索全科教育的一堂主题课的报道,让我记忆尤深。三位教师用两堂课的时间,以“梅花”为主题进行教学展示。首先是语文教师带领大家走进宋词《雪梅》,学生在赏析和吟诵中领略诗词的意境,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随后音乐教师接棒引导学生欣赏古典乐曲《乐之梅》,以诗配乐,婉转缠绵,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最后美术教师带着学生对诗、乐配画,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画梅,拓展创作,氛围活跃。这种把古诗学习中的读与唱、演、画有机结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使课堂变得生动、丰富起来,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像这样探索式的把语文、音乐、美术三科融合起来的全科教学思路也未免不是我们将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艺术教育的道路阻且长,需要千千万万个教育工作者在艺术这片广袤的原野上勤耕细作,才能使我们的孩子们在艺术的沃土中滋养、成长,并结出累累的硕果。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3]孙丹青.基于问题研究中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5(3).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新店中学22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