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CT诊断儿童眼部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临床CT诊断儿童眼部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

王勇

王勇(河北省故城县医院253800)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5-0273-02

【摘要】目的对临床CT诊断儿童眼部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与总结。方法对20名患有眼部良性肿瘤的儿童患者的影像综合诊断、临床诊断以及手术病理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20名患者中,有18名眼部良性肿瘤儿童患者有比较明确的CT诊断,另外还有2名患者的影像征象和临床征象不明显,在手术之前难以诊断。结论影像征象通常在很多儿童眼部良性肿瘤中都比较明确,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在对患者进行定性诊断中,CT有非常重要的医学应用价值。

【关键词】CT儿童眼部良性肿瘤临床效果

在我国,儿童患有眼部良性肿瘤的情况有很多,其通常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眼球突出,同时还会有视觉障碍情况的发生[1]。因为这种病变组织的来源具有多样性,所以在对其诊断上通常会有一定的困难。而CT则可对病变发生的部位及病变方式予以明确诊断,在目前已成为眼部肿瘤病人首先的眼部检查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本院近三年来眼部患者的资料作为病例资料[2]。一共有20名儿童患者,其中有11名男患儿,9名女患儿,这些患者的年龄在半岁到17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9岁。通过临床综合诊断或者病理学进行确诊。其中有1名患者属于脉络膜血管瘤,2名患者属于脉络膜骨瘤,4名患者属于毛细血管瘤,9名患者属于海绵状血管瘤,2名患者属于淋巴血管瘤,1名患者属于肌纤维母细胞瘤,1名患者属于肌上皮瘤。这些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视觉障碍、眼部突出、白瞳以及出现皮肤血管痣等症状。

1.2检查方法:用含有6.6%的水合氯对5周岁以下的儿童患者进行全灌肠使其镇静睡眠,剂量为1毫升/千克。所用的CT机型是德国西门子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机。具体患儿的扫描时间大约为1-2秒,扫描层厚在3-5毫米之间,扫描野为120毫米,中间间隔为3-5毫米。32名患儿中,对其中的28名患儿进行增强性的CT扫描,此外,CT所用的对比剂是欧乃派克,剂量为1.5毫升/千克。

2.结果

2.15名患儿属于脉络膜肿瘤:其中,有四名患者属于脉络膜骨瘤,3名患者累及左眼,有1名患者累及右眼,具体表现是患者的眼球后壁出现高密度影,患儿眼部CT值在340-770HU之间。另外还有一名患者属于脉络膜血管瘤,此患儿的右眼后壁的肿块现象非常明显,大小在13mm×15mm,相邻部位伴有因为出血而导致的视网膜脱落隆起。

2.223名患者属于眼眶血管瘤:其中,有4名患者属于毛细血管瘤,这些患儿的年龄都未满一岁,患儿的皮肤表层出现大大小小的血管痣;2名患者属于淋巴血管瘤,具体表现在肌锥和眼睑部位的软组织出现不规则增厚现象;9名患者属于海绵状血管瘤,经过CT检查,发现这些患者的肌锥内外的眼组织出现弥漫性的肿块现象。

2.33名患者属于视神经胶质瘤:这些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球后肌锥视神经出现梭形肿块,而且都伴随有颅内视交叉性的蔓延和视神经管的扩大。

2.44名患者属于神经纤维瘤:累及到患儿的眼外肌和眼球的表面,此外,还累及到患者额部、眼睑处的皮肤,而且呈现弥漫性的软组织增厚现象,其中有一名患者出现股管道和骨孔的扩大。

2.51名患者属于肌纤维母细胞瘤:主要临床表现为右眼眶的外上象出现比较大的皮下软组织肿块,而且蔓延到了泪腺。

2.61名患者属于肌上皮瘤:主要临床表现为右眼外呲的软组织出现明显的肿块现象,而且伴随着不规则的软骨组织破坏。

3.讨论

按照解剖的部位进行划分,可以将眼部肿瘤分为眼眶肿瘤与眼球肿瘤[3]。通常情况下的眼球肿瘤都会伴随有视觉上的障碍,而眼眶肿瘤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突眼。从组织来源来说,儿童患有眼部良性肿瘤具有多样性。CT的准确定性和定位诊断在对患儿进行临床治疗中存在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在对儿童眼部良性肿瘤进行影像诊断时,首先就要对其发病的部位予以全面考虑,再对其是否存在影像特征予以注意,最后,对患者的临床体征和发病年龄予以了解,通过CT对患者进行定性与定位诊断,这种情况下,在手术之前,一般都能对其作出正确的定性与定位诊断,对于那先恶性肿瘤、辨别比较困难的,要对其定性还要有相关的病理资料。

参考文献

[1]朱杰明.儿童CT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96-100.

[2]周康荣,陈祖望.体部MRI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5:153-154.

[3]周康荣.胸颈面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2:29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