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利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探索

熊永红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模式机械、单一,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互动性强的特点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建立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网络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建立有助于学生主体多重地、深入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了“教师提出任务——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网上重组信息——网上传播信息——师生(生生)网络讨论”这一方法。下面以《社戏》一课为例,笔者说说是如何实施这种教学方法来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的。

《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自读、研究、讨论来整体感悟小说的内在情趣,提高分析小说的能力。

2.通过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双喜等小伙伴们及六一公公),小说的故事情节、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小说的中心思想。

3.广泛收集资料,研究、讨论小说的一些难点。

[教学平台]校园语文网

[教学地点]微机室

第一课时

课前安排:熟悉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引入课文:由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出本课,明确相同点、不同点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浏览“校园语文网——鲁迅研究网”。

阅读思考。每个学生在BBS(讨论区)讨论组中提出一组自己有兴趣的问题。

第二课时

课前安排:分组讨论小组每个成员提出的问题,确定有代表性的、有学习价值的问题,拿到课上共同讨论研究。

由学生介绍小说的背景。

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BBS上展开集体讨论。

作业:从讨论中选定一个最感兴趣问题做研究课题,完成研究报告。

第三课时

课前安排:审阅学生的研究报告,把BBS讨论内容收入课件。

选定学生汇报研究报告(同学可以随时质疑)。

教师展示学生讨论的问题(或学生未能提出课文重点问题)。

学生继续浏览网站,搜集资料,展开讨论。

教师点拔总结,重在学生搜集资料、展开讨论的过程,而不必过分重视学习结果。

整个学习设计兼顾了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论坛可异地异时交流的方式,从阅读与发表意见的媒介来说,有纸质文本也有电子文本;从学习方式来说,既需要自主理解也需要合作交流;从教学效果来说,既能够完成教材学习的任务,又拓展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范围,让课外的语文学习有了深度与广度,并且有了专题性阅读与研究的意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网络以其智慧与资源的共享性特点,为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上述的课例中,可以概括出实施“教师提出任务—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网上重组信息—网上传播信息—师生(生生)网络讨论”这一方法的教学规律,具体来说,有下面几点:

一、围绕问题阅读,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质疑和解疑的过程能促进自身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网络信息资源,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在网络信息与课文信息的对比阅读中自己质疑,自己探究,自己解疑。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运用更有指向性,利于学生明目标,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又产生愤悱之情和阅读急切感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正是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而多媒体和网络阅读材料有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张扬个性,加快个体进入文本获取知识的速度

二、主题阅读交流,引发学生合作学习

主题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有选择地阅读大量有关信息。主题阅读是信息社会借助网络进行阅读的典型方式,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时查找资料和研读文献所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在开始阶段我们围绕一个小主题阅读一组信息,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围绕大主题,或自主搜索、浏览网络信息,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网络信息。

主题阅读的成果形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确定,既可以是形成几句话的观点,也可以是小论文;既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演示文稿和网页。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创设了多元和多维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交流中能够实现互补和共享,促进了学生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就阅读中的发现与教师讨论,也可以自由选择协作伙伴探讨;个体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可以通过便捷的网络交流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个体获得的资料彼此共享;每个学生都可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也可提出问题与大家一起思考;网络环境还使那些性格内向、平时不大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也会大胆地与别人讨论甚至争论,在互动中互补,得到大家认可,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网上阅读品评,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由于学生个人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在阅读中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认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个性阅读的机会。首先,在网络信息资源的选择上给学生以自主权,学生可以选择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其次,网络信息资源还可以提供阅读品评的空间,直接让学生把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和感受写在文尾。这种学习的参与面远远高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并且这种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还可以即时转化为其他学生的阅读资源,更好地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需要。

四、课前搜集处理,激发学生利用资源学习

我们让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且非常注重收集处理信息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应从“扶”到“放”的过程,只有建立在指导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更好地在课前进行知识的积累与建构。安排学生课前收集和处理网络信息,一方面,现代的教学不再是“教材惟上,教师惟上”,学生同样能够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进入课堂学习,在教学中进行平等的师生对话;另一方面,课前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学生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才能从更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五、课后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超越书本学习

长期以来,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受到家庭藏书少,图书馆图书更新慢等因素的制约,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网络信息资源及时地补充了丰富的阅读材料,消除时空限制。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以一篇带一组”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课后拓展阅读几篇、几十篇相关的网络信息,并有目的,有重点地做好笔记,丰富语文积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有许多长处,它与传统的阅读教学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也并非完美无瑕——毕竟语文实用的工具性和丰富的人文性更多蕴涵在它的文字中,需要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咀嚼,读者才能受到更多的教育,获得更深的感悟。而语感能力的提高和审美境界的提升更离不开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和品味。因此,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须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把传统阅读教学的优势与信息技术应用下的阅读教学优势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