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预习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预习的有效性

李洪军

李洪军山东省宁阳县第一小学271400

预习是学生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是学习极为重要的环节。预习的特点是先行一步,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课堂上能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学生掌握数学预习方法,甚至比掌握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预习能使学生增强自信,能在课上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深入。那么,如何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数学学科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呢?

一、培养学生预习兴趣,增强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内驱力

当前,许多数学教师也意识到了预习的重要性,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总不忘加上一句:“今天作业首先是把明天新课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有的学生也就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把预习当成了可有可无的枯燥任务来完成,把预习效果的好与差认为无所谓来对待,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预习兴趣的减退。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形式灵活的预习方式,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从内心激发出预习的动力。对于预习任务的设计,要循序渐进,注重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开始可以开设预习指导课,在课堂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在家里预习的情境,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预习。当然,还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指导家长创设预习的氛围,可以调动预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课前预习设计是:(1)仔细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然后根据课文中的要求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2)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吗?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完成预习任务,家长也乐于参与进来,享受与孩子共同预习的快乐。时间久了,学生的预习兴趣也就悄然形成了。

二、多样的预习方式,让学生体会预习过程的快乐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样,预习无定法,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预习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方法。目前比较通用的是“导学单”预习法,通过教师设计好的框架与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如教学《体积单位的认识》时设计如下预习作业:

1.写一写你学到的体积单位。

2.动手做一做:(1)用硬纸板或其他物体做体积为1立方厘米和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2)在墙角上围出一个体积为1立方米的正方体空间。估一估,能站几个小朋友?

3.找一找: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

另外还可以是尝试练习式,例如教学小数乘法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本,对照例题进行尝试计算,然后对照检查;实验总结式,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之前布置学生操作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材料数据准备式,如教学“圆周率”前布置学生查阅祖冲之的资料,教学“厘米的认识”前收集实物相关数据。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方式的整合,切实使学生预习时口、手、脑并用,从而找准学生的兴趣点、瞄准学生的能力点、定准知识的支撑点。

三、以课本为预习的导航,构建预习成果的框架

预习就如同旅游前查阅旅游路线、景点资料等,数学课本就是学生预习的地图与导航。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主动去看数学课本,学生也很少认真读数学课本。老师讲时听得懂,老师讲完会做题,就大功告成了,数学课本只相当于一个习题集的功能。实际上课本中例题的注释、对话等等可以说字字珠玑、句句关键。特别是要为学生将来学习奠基,到了中学、大学,一堂数学课可能讲十几页甚至几十页,没有提前预习阅读肯定会措手不及、消化不良的。利用课本预习,可分“通读了解——细读消化——精读标注——尝试练习”四步进行。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借助数学课按以下四个步骤由浅入深预习这一内容:

(1)初读课本,了解主要内容。(2)细读课本,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关键的地方标注划上线。(3)想一想,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写出自己的问题。(4)尝试做自主练习题。

四、多元化评价方式为引领,让学生享受预习成功的喜悦

许多老师在尝试指导学生预习过程中不能持之以恒,学生也是如此。对学生预习成果及时进行评价,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评价方式上也要注重多元化,真正发挥评价的肯定与激励功能,评价时间上要定期评价与随机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上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例如,可以采用小组评价预习法,组长检查组员预习情况,教师检查组长预习情况,每天一汇总,每周一总结;也可以课上让学生汇报预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对其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校讯通、班级QQ群等定期评选公布“预习小标兵”等等。另外,要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真正做到新《课标》中提出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做好课前预习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预习能够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主探索和练习的时间,使课堂真正变成师生间双向交流、思维碰撞的舞台,既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