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评价

崔志强

(黑龙江省林口县古城镇中心卫生院黑龙江牡丹江157621)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方法本试验病例为2016年10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锁骨骨折52例患者,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的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种优良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优15例(57.69%)、良9例(34.62%)、差2例(7.69%),优良率为92.31%;对照组优7例(26.92%)、良12例(46.15%)、差6例(23.08%),优良率为73.0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85%;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2例肩关节功能障碍、1例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显著,预后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重建钢板;内固定;锁骨骨折

锁骨为人体重要的支撑之一,锁骨位于皮下表浅部位,在受到外界暴力因素下易出现骨折,对于未移位骨折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对于骨折移位患者,保守治疗效果较差[1],易出现骨折愈合畸形等情况。重建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内固定、重建钢板内固定均为治疗锁骨骨折的常见术式。本研究为探讨重建钢板内固定的效果,对2016年10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锁骨骨折采取重建钢板内固定和克氏针内固定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试验病例为2016年10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锁骨骨折52例患者,所有骨折患者均为新鲜骨折,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锁骨骨折。患者对本次试验方法、目的等情况知情同意。排除手术禁忌症患者、血液疾病患者。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18~62岁,平均(38.5±4.2)岁;左侧骨折患者有15例,右侧骨折患者有12例;受伤因素:交通事故伤患者有15例,摔伤患者有6例,坠落伤患者有3例,其他伤有2例;横断骨折患者有10例,斜型骨折患者有14例,粉碎性骨折患者有2例。对照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19~61岁,平均(37.9±4.1)岁;左侧骨折患者有14例,右侧骨折患者有13例;受伤因素:交通事故伤患者有16例,摔伤患者有5例,坠落伤患者有4例,其他伤有1例;横断骨折患者有10例,斜型骨折患者有15例,粉碎性骨折患者有1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观察组采取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取患者仰卧位,调整患者侧卧在健侧,采取全身麻醉,以骨折端中心沿锁骨边缘进行切口,将骨膜剥离,暴露骨折端,将软组织、血肿等清除,避免对周围血管和神经造成损伤,将骨折复位后,选择合适的重建钢板,塑性后置于锁骨上放,采取螺钉将骨折两端进行固定,固定后检查效果,稳定后闭合切口。对照组采取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取患者仰卧位,调整患者侧卧在健侧,采取全身麻醉,以骨折端中心沿锁骨边缘进行切口,将骨膜剥离,暴露骨折端,将软组织、血肿等清除,选择合适克氏针穿入远骨折段髓腔,达到肩缝后穿出,将骨折复位后,将克氏针穿入骨折近段。固定后检查是否稳定,稳定后进行缝合。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优良率及并发症。优良率:患者在3个月内骨折愈合,并达到解剖复位,未出现疼痛情况,上肢活动不受影响为优;患者在6个月内骨折愈合,未出现严重疼痛,解剖复位达到50%以上,上肢不可进行剧烈运动为良;内固定不稳定、骨折未愈合或愈合畸形为差,需要再次手术治疗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优良率对比

观察组优15例(57.69%)、良9例(34.62%)、差2例(7.69%),优良率为92.31%;对照组优7例(26.92%)、良12例(46.15%)、差6例(23.08%),优良率为73.0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85%;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2例肩关节功能障碍、1例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锁骨骨折在骨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由于锁骨为上肢、躯干连接部位,在上臂抬举过程中需要锁骨沿长轴旋转,锁骨骨折后对肩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保守治疗恢复效果较差,易出锁骨缩短、骨折畸形等情况,不仅影响患者上肢功能,同时影响美观。随着患者对骨折复位、肩关节恢复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考虑锁骨美观度;因此,需要有良好的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和重建钢板内固定在临床上治疗锁骨骨折较为常见,克氏针内固定出现的并发症较多,同时可能导致克氏针脱落、松动等情况[2],造成骨不连、畸形等。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有一定的优势,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钢板塑性、预弯,使钢板和骨面相结合,重建钢板的弯曲能力、旋转力相比克氏针更加稳定,固定更加牢固,愈合效果佳;同时重建钢板内固定质地有较好的相容性[3],不良反应较少。本结果显示,观察组优良率为92.31%;对照组优良率为73.0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P<0.05。体现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显著,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向阳新.120例锁骨骨折患者重建钢板内固定的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3,27(4):674-676.

[2]王华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2(7):320-322.

[3]陈正南.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2,18(5):47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