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争执行为观察与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浅谈幼儿争执行为观察与策略

孙小英

孙小英(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第一幼儿园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幼儿争执是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如果没有及时的去正面引导,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如果及时的进行正面的引导有助于幼儿学会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促进良好个人品质的发展。本文主要以争执行为为研究结合观察,提出幼儿争执行为解决策略。

关键词:幼儿争执观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9)02-0152-01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游戏等是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幼儿与幼儿之间发生争执行为是非常常见的问题,争执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如果没有正确的去引导幼儿,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如果能够及时的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幼儿解决,并且逐渐的形成自我解决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幼儿学会同伴交往,摆脱自我中心思维,促进良好个人品质的发展。本文主要以幼儿争执行为为研究对象,结合儿童观察与分析,阐述幼儿争执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一、幼儿争执行为概念

争执是幼儿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美国学者Shanrtz,C.U.(1987)在《儿童之间冲突》一文指出幼儿争执行为是“儿童互动双方之间的一种对抗状态”。具体到生活中,指幼儿与同伴交往中,因物品、空间资源、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政治或者日常发生口角的场景。幼儿争执一般体现在言语与肢体动作上,表现为挑畔、逃避、攻击、合作或者寻求帮助。幼儿同伴争执与成人间的争执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幼儿同伴争执是指,幼儿与同伴交往中因为言语不和意见不同、目标不一致、利益与需要的不同而引起的争执或者发生的口角的场景。幼儿同伴争执的表现形式一般表现在言语与肢体动作上。在幼儿发生同伴争执时,有些幼儿会选择自己解决,一般表现成攻击性、逃避性、或者合作的方式。还有一些幼儿会选择寻求教师与家长的帮助。攻击行为被定义为,主要的目的在于伤害他人来满足自己内心需要,是其中的一方对与另外一方的消极心理的释放,攻击具有伤害他人的意图。幼儿同伴争执的重点是幼儿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对立而且各执己见的过程,两个人同时有自己的想法,并且相互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二、幼儿争执行为的原因和类型

(一)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发生争执

例如:离园时间我正组织着全班小朋友到走廊上进行排队,橙橙和果果为了争夺第一争抢起来了,橙橙说这是我先排到的第一,果果连忙就说明明这是我先排到的,两人就在相互挤着对方;于是橙橙开始动手打果果并且想把果果推开,但果果也不罢休也在用力的推橙橙,两个人就相互打起来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根据自己所处的认知发展理论阶段进行思维、感知和行动的,橙橙和果果都想排第一,两人在面对这些争执的时候没有能力去自我解决争执情况,只能用简单的方法;如:说“是我的”或抢回玩具。

(二)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不足发生争执

例如:生活环节喝水时间小朋友们都拿着杯子上位喝水,此时欣欣就指着睿睿说:“你看你把把水打倒了”,睿睿看了一下桌子上的水连忙就说:“这不是我打倒的,这儿本来就有水。”欣欣说:“就是你打倒的。”睿睿说:“你乱说,不是我打倒的水。”两人就你一句我一句的争吵起来,睿睿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

(三)幼儿的规则意识发生争执

例如:午餐时间,小朋友们都排着队等待着老师发午餐,川川刚从洗手间出来直接就走到筱筱的面前,筱筱马上就说:“川川你不可以插队,你应该从最后面开始排队。川川不理筱筱,筱筱急了就推了一下川川,川川没站稳就摔到了地上,川川马上爬起来就用力的推筱筱,筱筱摔下去的时候撞到了把旁边正端着饭的小朋友,那个小朋友的饭也打倒了。

幼儿在3—4岁时,会进入秩序敏感期,在这一年龄阶段,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渐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者一日生活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等一系列的秩序感。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认为坐、立、行、走、跑、跳、进餐、盥洗、睡觉、游戏等都是有着规则的,每个幼儿都要遵守规则,否则只会惩罚不能到学习性区角和游戏性区角或者不能参加各种游戏环节等。

(四)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挑畔性行为发生争执

例如:建构游戏时间,小工人们都在合作搭建高楼大厦,这时皓皓走过去,一脚就把高楼大厦的房子给踢倒了,还开心地说:“房子倒塌咯,真好玩。”其他小朋友看见后,马上就大喊:“你干嘛呀?”皓皓一边吐着舌头一边说:“你来打我呀!”“你怎么破化我们的作品呢,真讨厌。”不准你走,不停的说着:“你赔我们的房子。”于是就吵起来了,皓皓一生气直接就把说他的那个小朋友给推在了地上。

4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新阶段,幼儿出现着种攻击性行为是希望自己力量得到肯定,此时老师们不要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制止;而是要耐心地和幼儿聊一聊,为什么会去踢倒别人的作品。并且在聊天的过程中要让幼儿知道老师是认可他的情绪,从而有效的帮助他们理解和感知他人的情绪,帮助他们认识到这样的做法会给别人带来不愉快的心情,我们都要学会去保护别人的作品,在平时的一日生活活动之中可以适当请他来帮助老师做力所能力的事情,展现他的力量。要让他认知到我的力量是可以去帮助别人的,是会给大家带来快乐的,小朋友也会羡慕我的力量大;知道正确的用力量的地方,减少暴力倾向,将幼儿攻击性行为导向健康和文明。

四、幼儿同伴争执解决策略

(一)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能够体验、感受和理解他人的需求与情绪,以使在以后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对其它相似的情绪能够主动地、习惯性地理解的方法。移情训练的重点是幼儿能够进行换位思考,与他人的情绪和思想状态产生共鸣。移情能力的训练可以采取,情绪追忆的方法,让幼儿回忆自己的冲突原因和冲突的过程,向其他幼儿描述冲突时的感受。情感换位的方法,为幼儿设定一个情境,让幼儿转换别人的位置进行体验,在这件事情中如果是“我”,“我”是怎样的感受。

(二)增加幼儿角色扮演的机会。角色扮演就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模仿现实社会发生的事件,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幼儿扮演过程中可以感知角色间的关系、理解他人的感受、获得相应的角色经验,表现出于与该角色的社会行为。

(三)加强家园共育。家园共育是提高幼儿教育的保证,幼儿园始终与家长相互信任、理解、支持等才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素质的发展。

五、结束语

幼儿争执行为有着共性的地方,实际生活中也有不同的个性,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的不断变化,幼儿之间的自我解决方法也会变化,作为老师应重视争执行为,正确的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青祥编.儿童心理诊所.浙江人民出版社.

[2]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1版.

[3]《个性全面发展教育的诸问题》,载《瓦.阿.苏霍姆林斯木文选》(五卷集),基辅,苏维埃学校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