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穿刺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逆行穿刺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刘伟燕邹玉静

刘伟燕邹玉静(威海市立医院南院区山东威海2642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025-02

摘要】目的探讨逆行穿刺法在患者手足背静脉网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0例住院输液患者实施静脉穿刺,单日采用顺行穿刺法,双日采用逆行穿刺法,比较两种穿刺方法首次穿刺成功率、液体外渗、静脉炎发生率及患者对逆行穿刺法的认可率。结果逆行穿刺法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顺行穿刺法,液体外渗及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顺行穿刺法;患者对逆行穿刺法的认可率达96.9%,患者对顺行穿刺法的认可率为87.2%。结论逆行穿刺法优于传统的顺行穿刺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关键词】手足背静脉网逆行穿刺法顺行穿刺法

传统的顺行(即向心)穿刺法在长期输液、输入刺激性药物及血管条件差的患者中首次穿刺成功率低,易引起液体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因此,为提高护士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因输液治疗给患者带来的不必要的痛苦,2008年4-10月,我院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住院输液患者实施逆行穿刺法与顺行穿刺法,并对两种穿刺方法进行比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住院输液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48~82岁,平均(63.4±10.6)岁。住院时间7~102d。共实施手足背静脉穿刺764人次,其中逆行穿刺382人次,顺行穿刺382人次。两种穿刺方法的血管显示度、滚动度、弹性、粗细均处于随机状态,不存在均衡性检验问题。采用自身对照法对60例患者实施静脉穿刺,单日采用顺行穿刺法,双日采用逆行穿刺法。

1.2方法

1.2.1穿刺部位均选择手足背静脉网,尤其是手足背下1/2~掌指(趾)关节部位,因指(趾)端向上回流的小静脉无交通支,逆行穿刺时,引起血液瘀滞,造成液体不滴,导致穿刺失败,所以未被选取。

1.2.2穿刺方法均选择51/2~7号一次输液器及常规输液用物。①顺行穿刺法采用传统的穿刺法。②逆行穿刺法操作前,除对患者做常规输液前的解释工作外,须说明对其采用的穿刺方法,以解除患者疑虑,取得配合。患者体位随意,肢体放松,选择手足背部静脉,于穿刺点上方5~6cm处扎止血带,(若为手背静脉,应使被穿刺的手呈半握拳状,使手背隆成一弓行状),使静脉充分突出于穿刺点,用2%碘伏和75%乙醇棉签消毒完局部皮肤后,护士即向后转,背向患者,左手握在患者的止血带处,并用左手拇指轻轻向止血带处拉紧穿刺处的皮肤,右手持针柄,向指(趾)方向与皮肤呈10°~20°角,在穿刺点后0.5~1.0cm处穿刺进针,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然后三松(松止血带、松拳、松调节器);若为足背部,则二松(松止血带、松调节器),最后用输液贴固定穿刺部位,根据病情调整滴速。

2结果

患者对两种穿刺方法的认可情况患者对逆行穿刺法的认可率达96.9%,对顺行穿刺法的认可率为87.2%,说明患者更愿意接受逆行穿刺法。

3讨论

3.1逆行穿刺法与输液宣教的关系静脉穿刺是实现输液的关键步骤,输液宣教为静脉穿刺前不可缺少的环节。多年来,传统的顺行穿刺法已被患者广泛接受,护士对穿刺前的宣教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简单要求及行为配合上。目前逆行穿刺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少见,若盲目运用,会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负担。因此,在采用逆行穿刺法时,护士须熟知掌握手足背静脉网的局部解剖学知识,在临床应用中才能简明、扼要、科学、恰当地对患者进行输液宣教,消除不良心理,取得配合。

3.2逆行穿刺法增加了护士原有的静脉穿刺手段

①此法主要利用一些平时不常使用的、靠近掌指(趾)关节部位的弯、短、表浅静脉,提高了首次穿刺成功率。此外,该处皮下脂肪薄,血管弹性好,显而易见,利于护士在参与危重症抢救时快、稳、准地建立静脉通路,为提高抢救成功率奠定了基础。②此法通过弥补顺行穿刺法的不足之处,增加了浅静脉的利用率。特别是对长期输液患者,由于护士可交替轮换选择静脉穿刺,避免了主要静脉的破坏,有利于静脉的养护。③手足背部有丰富的神经末梢,采用此法穿刺时,由于针头与皮肤角度小(仅为10o~20o角),使针尖对真皮层游离神经末梢的刺激减低,减轻了穿刺点处皮肤的疼痛感。这也是患者愿意接受此法的重要原因之一。④此法有利于穿刺者手部姿势的稳固、舒适,特别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视线不易被手指阻挡,利于操作及穿刺成功。

3.3逆行穿刺法能有效降低液体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

①手足背静脉有丰富的网状结构,药物进入血管后,由于物理流体力学原理快速分流,使其在浅静脉的滞留时间明显缩短,减少了药物特别是甘露醇等高渗性脱水药物对静脉管壁的刺激,降低了局部的疼痛阈值及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②穿刺方向的改变避免了手足背同一条静脉因向心性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硬化、狭窄、堵塞、甚至坏死,减少了机械性因素引起的静脉炎及液体外渗。③对位于手足背下1/2至掌指(趾)关节部位的静脉,穿刺时针尖可在穿刺点后0.5~1.0cm处进皮肤,然后潜行至血管内,使针尖进入血管部分延长,且比较稳定,防止了针头滑脱造成的液体外渗。④固定时由于针柄恰好落在手足背中部,避开掌指(趾)关节活动之处,使患者被穿刺侧的手足可置于舒适位置,不影响翻身及肢体活动,为患者的早期康复锻炼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避免了长时间输液引起的局部肢体疲劳、麻木等不适感。

参考文献

[1]郑修霞.护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5.

[2]吴先国.人体解剖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1.

[3]杨艳萍,许志华,路春琼.2种手背静脉穿刺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