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翻身角度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预防压力性损伤和生命体征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不同翻身角度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预防压力性损伤和生命体征的影响

罗银鸽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翻身角度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生命体征造成的影响。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中选出4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4组,每组10例,分别采用侧卧45°、侧卧60°、侧卧75°、侧卧90°的翻身角度进行护理,严密监测患者仰卧时、侧卧15min、侧卧30min、侧卧60min时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数据,记录患者翻身2h时压力性损伤易发部位的皮温数据,监测时间持续1w,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对比发现不同翻身角度护理下患者的在侧卧15min、30min和60min时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数据无明显变化(P>0.05);翻身2h时侧卧45°组患者皮温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侧卧位角度翻身对于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无明显差异,采用45°角的翻身侧卧位可以更加有效地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形成。

【关键词】翻身角度;急性期;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235-03

脑出血(cerebralhemorrhage)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急性期病死率高达30%~40%,同时有较高的致残率,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急性期脑出血的治疗原则上要求患者保持较长时间的绝对卧床,患者长期仰卧静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血液流通减缓,组织缺血缺氧,易诱发压力性损伤。因此对于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日常护理中,要做到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避免因局部皮肤长期受压而导致压力性损伤的发生[1]。但是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许多患者家属甚至护理工作者对于如何翻身,翻身至多少角度对患者恢复最有帮助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认知。为了找出最佳翻身角度,规范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流程,我院对近期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了不同角度翻身的分组研究,并对其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监测、记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中筛选出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51~82(62.43±8.24)岁,按照翻身侧卧角度的不同随机分为侧卧45°组、侧卧60°组、侧卧75°组、侧卧90°组四组,每组10人,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发病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版)[2]。纳入标准:经CT及实验室检查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版)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处于需要绝对卧床治疗、需要护理人员协助翻身的急性期脑出血患者;有清醒意识的患者经说明后本人同意参与研究并在相关协议上签字确认;无清醒意识的患者由其家属经说明后同意参与研究并代其在相关协议上签字确认。排除标准:(1)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和其它严重内科疾病患者;(2)病情不允许或医嘱禁止翻身的患者;(3)精神状态烦躁不安或抑郁的患者;(4)依从性较差,无法严格执行医嘱的患者;(5)合并感染、严重水肿或恶病质的患者;(6)心肺功能不全患者;(7)哮喘患者。

1.3研究方法

1.3.1常规护理操作患者收治后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探视,禁止不必要的搬动,床头统一抬高30度角,予以持续生命体征监测、神经系统评估和持续的心肺监护,头部放置冰袋或冷水袋,保持患者室内安静、空气流畅,室温控制在20℃~22℃等。

1.3.2翻身操作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每两小时帮助患者翻身一次。翻身时,将患者双手交叉放置于胸前,2名护理人员分别站于患者患侧,其中一人将双手放在患者的肩部、腰部,另一人将双手放在患者的腰部、臀部,同时发力,将患者翻转至侧卧位,翻转过程中要使患者的头、颈、肩、腰、臀保持在同一直线上,背后垫专用翻身枕,使患者背部与床面翻身后分别呈45°、60°、75°、90°角。为精确研究结果,本研究采用经角度尺矫正后制作的45°、60°、75°、90°翻身枕。翻身后用枕头将患者的患侧下肢垫起,保持患者屈髋、屈膝位,足部同样用枕头垫起,健侧肢体在床上取无压迫的姿势,可轻度伸髋屈膝。为减轻胸部受压,可以在患者胸前放置物体,将健侧上肢置于其上。

1.3.3测量指标严密监测患者仰卧时、侧卧15min、侧卧30min、侧卧60min时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测定患者翻身2h时压力性损伤易发部位的皮温数据,测量部位要避开患侧肢体,翻身前后测量部位不能发生改变。生命体征采用飞利浦mp50多功能重症监护仪进行监测,皮温的测定选用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监测时间持续1w。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表示为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表示为x-±s。P<0.05即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组别仰卧、侧卧后不同时间血氧饱和度的对比

4组患者在仰卧、侧卧后不同时间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别(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期脑出血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而且进展快速的特点,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3]。有研究表明,合理的规范化护理手段在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加快患者的恢复进程,明显改善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情况,减少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4]。

压力性损伤是急性期脑出血患者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能够提高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疗程,节省医疗开支。预防压力性损伤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缓解皮肤组织的压力,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皮温升高。在体温正常的情况下,局部皮肤温度每升高1℃,组织由于代谢加快导致需氧量上升10%,因此导致皮肤组织缺氧而增加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几率[5]。

本研究分析不同翻身侧卧位角度对患者翻身前和翻身后不同时间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不同侧卧位角度翻身前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不同侧卧位角度翻身对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该结果与李莉等的研究结果相符;对于翻身2h压力性损伤易发部位皮温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采用45°角翻身时,患者压力性损伤易发部位的皮温明显低于其它翻身角度患者同部位的皮温,说明采用45°角的翻身侧卧位可以更加有效地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形成。

综上所诉,不同侧卧位角度翻身对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是采用45°角的翻身侧卧位可以更加有效地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形成。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具有较大局限性,有待于扩大取样样本,进行更大范围、多中心的调查研究,探明不同翻身角度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生命体征的具体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玉红,蒋琪霞.压疮危险病人翻身间隔时间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29(23):2822-2824.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35-444;

[3]唐云红.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应用程序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37-39;

[4]梁琼珍,高燕萍.急性期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3):41-42;

[5]李莉,林敏,王励.不同翻身角度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影响的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19):1466-1469;

作者简介;罗银鸽(1987.10-)女,汉族,本科,籍贯;湖北襄阳,职称;护师,研究方向;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