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惊厥咋办?

/ 1

小儿高热惊厥咋办?

夏宁

(井研县人民医院四川乐山614000)【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05-01高热惊厥属于小儿常见的惊厥发生原因,属于小儿中特有的神经系统急症。小儿之所以发生高热惊厥的风险较高,主要原因就在于婴幼儿的大脑皮质部位尚未完全发育完全,神经髓鞘膜也在形成之中,因此皮质神经兴奋抑制能力差,电信号引发的神经冲动极易发生扩散,只需要非常微弱的刺激就可引发大脑运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导致小儿发生惊厥。此外,由于小儿血脑屏障功能较成年人差,因此对于各类有毒有害物质的屏蔽作用较差,极易引发严重疾病。1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1.1简单高热惊厥发生简单高热惊厥的患儿主要年龄段集中于六个月至三岁,若小儿患儿年龄段不在此区间段内,必须排除其他疾病。大部分高热惊厥患儿通常在发病后短时间内体温急剧升高,体温多超过38.5摄氏度,高热后12至24小时内患儿将会发生惊厥。患儿体温越高,则发生抽搐的频率则会越高。简单的高热惊厥患儿通常抽搐时间较短,一般维持时间在10至15分钟内。患儿发作后恢复意识时间较快,通常发生抽搐共有两种形式,有全身性和对称性两种,在一次发热病程当中仅有一次抽搐。部分患儿发生高热惊厥后,会有大、小便失禁的情况。发生高热惊厥的患儿中,只有极少数,约占1.0%左右的患儿将会发展为癫痫疾病,因而可知高热惊厥对于小儿智力影响较小,简单高热惊厥对于患儿身体健康的影响较小,患儿不用服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多数简单高热惊厥患者一般不会再次复发,患儿大脑功能正常发育。1.2复杂高热惊厥复杂性高热惊厥可发生任何年龄段,发热任何阶段均有发生惊厥的可能,发生抽搐的时间要高于10至15分钟,抽搐有局限型,也有不对称型,在一次发热病程中可以发生数次抽搐,通常在发生抽搐10天后可见脑电图的改变,这类复杂高热惊厥发展为癫痫病的风险非常高,因此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服用药物进行预防治疗。2小儿高热惊厥的治疗措施2.1对症治疗需要将患儿保持平卧,为预防误吸呕吐物需要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家长需要注意患儿呼吸通畅情况,需要及时清除患儿口中的呕吐分泌,解开患儿的衣服,以减轻压迫束缚感。患儿发生高惊厥后,身边一定要有人看护,一定不能离开。可使用压舌板用以防舌咬伤。当发现患儿面部青紫或者发生惊厥时间过长时,需要立即吸氧纠正缺氧状态。2.2控制惊厥控制惊厥可使用有关药物,可选择安定药物进行治疗,一般婴儿应用安定药物总用量不超过3mg。幼儿总安定药物用量不能超过5mg,年龄较大的患儿总用量不能超过10mg。总之,患儿年龄越小,则使用的药物用量就越少,越要注意用药剂量。也可按压人中穴控制惊厥症状,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法控制惊厥,可使用冰袋采取冰敷降温。在物理降温期间,需要注意保持室内客气流通,当天气炎热时,可在室内多放置些冰块,使用风扇对着冰块吹进行降温。将冰块用湿布包裹放置于患儿颈动脉、腋下部位,切忌不要让冰袋直接接触患儿皮肤,避免造成低温冻伤。进行物理降温期间,需要注意观察患儿意识、呼吸以及面色,发现症状加重需要立即送医治疗。2.4利尿脱水治疗对于高热惊厥发生较为频繁同时有持续性抽搐导致脑水肿患儿,在使用控制痉挛药物的同时,还需要使用利尿药物进行快速脱水治疗,用于改善脑部水肿症状,可使用甘露醇进行利尿脱水治疗,期间还需要加用脑组织营养药物,用以保护脑组织细胞免受损伤。2.5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高热惊厥患儿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需要接受全面的身体检查,重点询问有关病史,及时采取对症治疗,待患儿惊厥停止后再做进一步的辅助检查。2.6惊厥控制护理需要让患儿待在安静且空气流通的室内环境中,保持病房温度和湿度在舒适方位内。惊厥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需要让患儿多休息,通知让患儿多饮用温水,一方面可以加快新陈代谢,用力加快病毒排除体外,另一方面还可以持续降低体温。母乳喂养的患儿需要注意口腔卫生,同时增加喂养次数。3做好预防保健工作高热惊厥患儿接受治疗后,家长需要学习疾病保健知识,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家长需要注意控制患儿体温,家中一定要常备体温计,当小儿发生高热惊厥后一定要及时测量体温,多饮水促使体温降低,让小儿多休息,使用物理降温法进行降温,当物理降温无效时,需要及时服用退热剂进行治疗,针对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需要服用镇定剂药物进行治疗,当患儿没有好转表现时,需要及时将患儿送入医院进行治疗。在预防保健方面,需要让小儿积极参加户外活动,让孩子适应外界气温变化。家长在换季以及气温差较大时,也需要为孩子合理增减衣物。家长需要合理搭配饮食,让孩子获得足够的营养,用以增强抵抗力。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现孩子身体有病变时,需要及时就医治疗。小儿发生高热惊厥后,患儿家长由于害怕影响患儿智力和生长发育,多数会有慌乱表现,小儿高热惊厥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即可取得较好的病情控制效果。同时患儿家长还需要做好预防保健工作,积极提升患儿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