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析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

刘梦洁

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电影音乐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其在电影中广泛的运用更是成为业内不可小觑的一个专业命题。自从进入有声电影时代,电影音乐历经多次创新,逐渐由边缘化的地位向电影主体地位前进。这一曾经被人们忽视的电影听觉元素正越来越发挥出其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本文就将结合具体案例,浅析其在电影艺术中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电影、音乐、剧情、角色、情感

1.序论

音乐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电影的听觉灵魂,在诸多国际电影大奖如奥斯卡、金熊、棕榈等,均设有电影音乐奖,很多电影也是因为其出色的电影音乐而在各大电影节中崭露头角、获得提名,比如作曲家谭盾为电影《英雄》创作的电影配乐《天下》获得奥斯卡电影音乐奖,而其创作的多首音乐在《英雄》的奥斯卡最佳电影的提名中也功不可没,由此可见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围绕电影音乐这一主题展开探索与讨论,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对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剧情推动作用、角色塑造作用以及情感共鸣作用进行分析,结合多部著名电影,如:《音乐之声》、《这个杀手不太冷》、《辛德勒的名单》等,进行案例分析从而获得相关启示。

2.举例论证

2.1.音乐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电影中,剧情的发展往往配合着着突如其来或难以察觉的音乐变化,很多时候这种变化并不容易被察觉,而恰恰是这种音乐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剧情走向另一个方向,由喜悦到悲伤,由平顺到逆境等等,如果脱离了这一重要的听觉享受,再精彩的表演也将会变得索然无味。最经典的案例就是《音乐之声》,大多数人都看过这一优秀的作品,其在电影史的地位几乎是音乐电影的代表作,该电影讲述了音乐教师玛利亚如何用音乐改变了奥地利军官崔普上校一家的故事,当中玛利亚与孩子们见面、生活的历程里穿插着多首观众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比如《哆来咪》、《快乐的牧羊人》等,这些旋律欢快、轻松活泼的歌曲及相关配乐经常能把剧情推入欢乐的小高潮,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教师玛利亚与孩子们从相识到相知的欢乐过程。而传统的奥地利民歌《雪绒花》则略带着一丝悲伤与圣洁,象征着寒冬将至,这与接下来纳粹德国席卷奥地利,崔普上校为抗拒纳粹党而选择逃亡的剧情形成纽带,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剧情的走向。《音乐之声》的剧情发展是段落式的,每个段落都有个特定的主题,比如玛利亚初次与上校一家见面的段落带有着明显的陌生感与憧憬,其配乐也略带跳跃和紧张,进口段落主题,随后与孩子们的相处时光带有着非常明确的连贯、欢快的配乐风格,突出这一时期的剧情为欢乐、享受,而其后缠绵的旋律代表着爱情发展,而最终令人不安的鼓点式音乐则引出了灾难式的剧情,如果没有设计巧妙的音乐为各段落剧情做铺垫和过渡,如此频繁的剧情变化将会出现明显的断层,可见音乐在剧情中发挥的促进作用。再如《冰雪奇缘》中最著名的歌曲《Letitgo》则是将姐妹们因爱情产生的冲动、激情、纷扰等因素畅快淋漓地通过歌词与旋律表现了出来,且将剧情发展推入全剧最高潮。该片最精彩的无疑是推动魔法剧情发展的配乐,当最终汉斯拔剑准备刺向艾莎的时候,激动人心的音乐响起,直接过渡到安娜在关键时刻回到艾莎身边,用冰封魔法粉碎了汉斯的利剑,最终令人振奋的音乐响起,童话般的结局落下了句点。由此可见,音乐在电影中对剧情不但可以起到过渡发展的作用,也可以产生推动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都会根据音乐节奏在后期制作中调整画面帧率,这样可以做到声画的完美融合,从而使得剧情更加地引人入胜。

2.2.电影音乐塑造人物形象、暗示心理变化

电影音乐对人物形象潜移默化的塑造往往是不易察觉的,但如果细细品味就能发现其独特魅力。在一些电影中,即便人物陷入沉默,配乐依旧可以暗示其心理变化、情感变化,仿佛他们将内心所想演奏了出来。以《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疯狂的警察史丹菲尔的出场音乐总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因为这是史丹菲尔最爱的一首乐曲,执行任务时他总要戴着耳机,大声播放着这一乐曲。这一乐曲振奋人心的旋律与画面中史丹菲尔享受厮杀带来的快感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嗜杀的冷血恶警,杀戮场上的沉浮就是他追求的生活,而曲名《命运》则更加突出了史丹菲尔的处境,尽管心狠手辣但终究是个小人物,和其他人一样,他仅仅是个命运早已被写下的牺牲品。而主人公莱昂和女孩玛蒂尔达的爱情火花则由配乐进行了巧妙的铺垫,影片开头莱昂的配乐总是很平静,就如同他冷酷的外表一般严肃,仿佛丝毫不食人间烟火。而与玛蒂尔达相处的过程中,乐曲中出现了跳跃旋律,暗示了莱昂的内心对玛蒂尔达产生了情愫,当爱情火花最终被点燃的时候,配乐终于迸发出令人振奋的交响乐,也使得两人的情感在配乐中升华。类似的案例也广泛出现在《海上钢琴师》,当主人公1900在录制音乐时,一位妙龄女郎的出现扰乱了他的思绪,虽然在录制时刻他是不可以说话的,但他弹奏的音乐发生了巧妙的变化,由之前应付制片商的敷衍弹奏忽然转进到富有情感的音乐抒发,旋律变得节奏轻快、不连贯,象征着年轻人面对心仪之人的热切憧憬,却又夹杂着一丝不安与羞涩,当女郎最终消失在视线中时,琴声变得杂乱与焦急,这一切都完美的诠释了主人公内心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是该片最吸引人的片段之一,而这段发自真情的演奏也被录制下来,成为一段传世佳话。

2.3.电影音乐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电影剧情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导观众情感变化,无法引发观众明显情感变化的剧情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从而导演们无论是在故事构思还是视觉感官上都做足了文章,而有一个因素往往被观众们忽视,那就是电影音乐同样也可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这在很多优秀电影中都得到了证明。所谓“视听盛宴”指的就是画面与音乐高度结合,从而使得观众在视觉上获得满足的同时,听觉上也获得与视觉画面相匹配的听觉享受,从而在视听同步的情境下充分融入故事情境,产生情感共鸣。以著名的奥斯卡获奖电影,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之一《辛德勒的名单》为例,这部电影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哀伤是主基调,其中同样也包含着狂喜、欢愉、暴怒、嫉妒等情感,可谓五味杂陈,完美的诠释了那个疯狂的年代裹挟着无数人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却又截然不同,而观众的心也随着剧情的发展如同坐过山车一般,沉浮不定。最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一段,也就是该剧中的剧情高潮莫过于纳粹党卫军对犹太人居住区的清理,当全副武装的军人出现在平静的街头的时候,著名小提琴家帕尔曼的琴声响起,画面中士兵们对犹太人进行枪杀、洗劫,不断传来扫射声、尖叫声,悠扬的琴声如泣如诉,使人无不对犹太人所遭遇的苦难动容,旋律中带有多段式起伏、转折并配有和音,这无疑会增强听觉层次与情感深度,仿佛风在哭诉、雨在落泪,结合镜头产生极大的情绪代入感。而随着镜头的移动,一位红衣小姑娘走路观众视线,她小小的身躯在画面上移动,此时悠扬的小提琴升格为童声合唱,一首弥撒乐夹杂着连续不断的枪声,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在这样神圣的乐曲之下,军人们向手无寸铁的犹太平民亮出屠刀,这种明显的对比形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撼,无助、愤怒、哀伤、恐惧在一瞬间爆发出来。美国2005年对该片的观后采访显示,该段落是整部剧中最煽情的片段,很多观众都落泪了,这正是制作精良的音乐与画面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情感共鸣,足见其艺术魅力。而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一首《Doyouhearpeoplesing》同样引发了观众们强烈的情感波动,在这部关于争取自由的电影中,与政府军展开激战的法国民众高唱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战歌,前赴后继倒在政府军的枪口下,该曲旋律高昂、富有层次与韵律,在电影中出现在多段抗争剧情中,象征着革命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极大升华了剧情的戏剧性与感染力。

3.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以多部优电影作品为例,概述了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剧情推动作用、角色塑造作用以及情感共鸣作用。并结合具体的段落剧情进行探索与讨论,深入挖掘了电影音乐在不同剧情环境下的优秀的运用范例,并将其细节进行分析与探索,挖掘其种类、旋律、变化对电影剧情、角色塑造、情感共鸣带来的重大影响,以论证其在电影作品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或缺的特质。对音乐电影的欣赏并了解其作用将会极大地提升读者对电影作品欣赏的高度,打开崭新的视野。而对于相关工作从业者而言,熟练地在作品中运用音乐进行气氛烘托、情感表达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影视作品的质量和深度。电影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艺术载体,音乐构造了电影作品的听觉灵魂,从而一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优秀的电影音乐不但可以为电影本身获得巨大的成功与广泛的赞誉,更可以成为流传的经典,发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

【2】赵明.音乐之声中的音乐元素的美学价值研究[J].艺术学苑.2014年2月

【3】赵慧英、王杨《视听语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

【4】冯伟,《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基础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