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讨论”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 1

“问题讨论”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张秋平

我们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即使讲的再生动、清楚,并不等于学生都能接受,达到“真懂”。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奏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采用“问题讨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大胆发表不同意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精神。

“问题讨论”的教学方法,其过程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一、提出问题

1、提出的问题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如在“压强”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把研究的问题开门见山地提出:“为什么锥子的手柄做得又粗有圆,而锥子的头却磨的很尖”?“为什么用吸管能把杯中的饮料吸上来”?让学生思考分析,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议论纷纷,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

2、提出的问题要以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为基础,问题要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以产生学习愿望。

如初二物理入门篇“希望你喜欢物理”这章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首先要提出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天空会出现几个太阳吗”?“用手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打开了眼界,觉得物理这门课很值得学,形成学习物理的初步动机。

3、提问要灵活运用,在讲、练、读和议诸环节都可以回答问题。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教学中,通过一些题的计算向学生提问:1万米深处的海洋压强约为108帕,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什么还有鱼和其他生物生存?又如大气压强很大,大气作用在房顶45米2的面积上压力约4.6×106牛,这么大的力为什么没有把房顶压塌?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课所研究的内容奥妙无穷,越学越觉得需要学,从内心产生对物理的喜爱。

二、讨论问题

1、讨论问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节课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抓住主要问题。如“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教学,就可围绕物体运动和静止展开讨论,从中知道为什么要选择参照物。比如甲认为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乙支持他的观点并且说谁也找不到绝对不动的物体,而丙说地球上确有很多物体都在运动,但有些物体就是不动,如高山、森林、房屋等,他们确实静止在地球上。双方都觉得各有道理。通过问题讨论,培养了学生认真地积极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2、讨论问题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正反两方面的辩论,特别要鼓励敢于提出反面意见的同学,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反面的错误教训比正面的结论有时还要深刻难忘。如在杠杆中找力臂问题,学生很容易搞错,若由教师讲解正确答案,学生可以接受,但印象不深。若让学生自己先解,发生错误,分析寻找错误原因,从失败的教训中悟出真理,印象特别深刻。

3、让学生讨论,问题挑选要得当,有启发性,易于暴露事物及学生思维中的矛盾。如何选定问题与方式是成败的关键。比如关于“惯性”的讨论,可提出:一个蚂蚁能不能在光滑的地板上推动一个一吨重的大铜球?一艘船向前行驶时我站在船尾跳起时会不会落入江中?通过对这些题目的讨论,培养了同学分析、综合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

1、经验中形成的错误观念,在初中学生头脑中是很顽固的。例如:认为摩擦总是阻碍物体运动,只有浮在液体表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等等。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必须设法排除错误观念的干扰。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现实中,运用概念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学习了“惯性”和“摩擦”以后,向学生提出:如锤头从木把上脱落,用什么办法把锤头装牢?学生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这一简单的实际问题。

2、要使学生能正确运用物理规律说明和解释有关物理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综合运用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电功率、焦耳定律等概念和规律解决日常生活用电的简单实际问题,如常见家用电器的选择和使用,户内电路的设计与保险丝的选择等等。这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以上是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教学相长,学无止境,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愿更加努力,不断钻研业务,为党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