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心理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浅谈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心理护理

陈凤

陈凤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610100

【摘要】目的:评价心理护理在眼底荧光造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5月~2015年10月,对照组(n=208)、观察组(n=209)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强化心理护理。结果:观察组检查拖延行为、心率加快、要求延长留观时间、紧张与焦虑习惯性动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有助于保守检查顺利进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关键词】眼底荧光噪音检查;心理护理;不良反应

荧光素眼底造影(fundusfluoreseceinangiography,FFA)是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重要方法。但需注意的是,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可致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昏迷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重症者可致死亡[1]。FFA检查患者还常有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影响患者配合能力,进而影响检查安全性、有效性。本次研究试以2013年5月~2015年10月,医院217例拟开展FF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价心理护理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17例患者,其中男235例、女182例,年龄10~81岁,平均(48±12)岁。纳入标准:①知情同意;②初次开展FFA检查;②认知、精神正常。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存在禁忌症,如过敏史、严重心脑血管病、肾功能衰竭、哺乳期与妊娠期。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08)、观察组(n=209),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造影前,详细了解病史,筛查适应证、禁忌症。进行认知健康教育,告知术前需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术后1-2日内出现尿黄等现象是正常反应,无需惊慌。同时告知患者大致流程,嘱咐患者若有不适及时主诉,检查时必须有亲友到场。造影前遵医嘱用药散瞳,肘静脉推注2%荧光素钠5ml,留针,观察5-8min,如无不良反应,继续推注20%荧光素钠3ml,3-5s内推注完毕。检查结束后,留观30min,若无不良反应,可出院。

1.2.2观察组

(1)检查前:与患者深入交谈,评估患者是否有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分析焦点问题,寻找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常见原因为对眼底检查较陌生、对暗室环境不适应、担心检查风险、担心检查结果不佳等,做好抚慰,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解决焦点问题。医嘱患者闭眼深呼吸10-20次,若仍不能镇定,闭眼播放舒缓的音乐(五行音乐为主),传授肌肉放松法,给予必要的按摩,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平静。检查过程中,全程陪护,通过积极性的语言引导、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帮助患者排除负面情绪,常用的积极语言包括“这样的检查我们已经开展过很多次了,几乎没有见过严重不良反应”、“这位医师经验很丰富”、“您状态很好,应该没有问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注意好度,不过分夸大不良反应,强调检查的安全性,但切忌下保证。

(2)检查时:在进入暗室、穿刺、推注、散瞳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较强的心理应激表现,在等待过程中,通过不间断的指导,医嘱患者耐心等待、避免哈气,尽量转移患者注意力,采用积极性的语言,如“和平时打针一样”、“好,很好,配合的不错”等,减轻患者被动感,不断鼓励患者。

(3)造影结束后:患者可能有视物发红发黄情况,医嘱不要紧张,瞳孔需要6~8h后可恢复,留观3h后,可由亲友接回家。

1.3观察指标

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检查拖延行为、检查过程中哈气等不遵医行为、心率加快(指压脉搏测试,每分钟增加15次以上)、要求延长留观时间、紧张与焦虑习惯性动作(如捏鼻、握拳)、面色苍白。不良反应发生例。评价由2名第三方护士完成,不同意见协商解决。

1.4统计学处理

WPS收集录入数据资料,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表示,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表示检验水平。

2结果

观察组检查拖延行为、心率加快、要求延长留观时间、紧张与焦虑习惯性动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n(%)]

注:与观察组相比,*P<0.05。

3讨论

整体而言,FFA检查较安全,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多数为轻度一过性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心慌、咳嗽等,本组未见昏厥者,约80%为恶心与呕吐,多数表现为一过性,可能与迷走神经兴奋有关,但目前不良反应发生机理尚未被完全阐明[2]。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可能因心理应激致肾上腺素分布激增,迷走神经兴奋性升高,增加恶心与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本次研究显示,对FFA患者患者开展心理护理不仅有助于减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还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保证检查顺利进行,对于提高检查质量具有积极意义[3]。

【参考文献】

[1]宋爱东.护理干预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3):59-60.

[2]旦素梅,李旻,马海智,等.护理干预对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不良反应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6):68-69.

[3]林妙英,郭翠兰,李秋萍.综合护理干预在眼底荧光造影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医学,2014,42(9):110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