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视角下日语タ/ダ行辅音的历史演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音韵学视角下日语タ/ダ行辅音的历史演变

陈莹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本文在明晰现代日语辅音历史演变的基础上,考察日语タ/ダ行辅音的历史演变,试图找到其中的规律,揭开其中的联系及演变原因,探寻今后面对的课题和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音韵;辅音;タ/ダ;历史演变

引言

语音与音韵同词汇、语法一样,是语言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音指人们为了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等时,利用发音器官所发出来的声音;音韵则是以具体的音素和抽象的音位的性质、结构、体系为研究对象。在语言学当中,把人类的语言发音基本分成“元音”和“辅音”这两个大类别。所谓辅音,是指在发音时,气流在通路上受到某种阻碍后发出的声音。辅音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双唇音、齿音、齿龈音、齿龈硬腭音、硬腭音和软腭音等;根据其发音方法不同,又可分为塞音、摩擦音、塞擦音、舌尖音和鼻音等;根据声带的振动与否分为有声辅音和无声辅音。辅音可谓读音的头字母,掌握其中的发音特征及历史演变,有利于我们正确迅速地判断其读音,我们平时挠头的清音浊音的混淆等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

1、日语音韵的历史演变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不断变化的万物之一。日语的语音和音韵固然也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演变。日语音韵史始于汉字传入日本之后,大致可划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1)上代时期(-公元8世纪)。这一时期指奈良及其之前的时代。上代日语的表记文字只有汉字,还不曾使用平假名和片假名。但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使用汉字读音表记的万叶假名。万叶假名反映出早期的日语语音,其最大的特征是用行书的汉字表记日语的一个音节。在这一时期,ア行的エ和ヤ行的エ的发音是不同的,ヱ和ヰ亦归属于ワ行,存在浊辅音,ラ行音很少出现在词的开头。

(2)中后时期(公元8世纪-公元11世纪末期)。这一时期即平安时代,但是,平安时代末期(11世纪末期—12世纪)的日语发音出现了与中期不同的现象,故被特殊称为“院政期”,更多被称为“中世前期”。这一时期假名和与其对应的汉字逐步向简单化、固定化方向发展。ア行的エ和ワ行的ヱ都变成了ヤ行的エ。ア行的オ和ワ行的ヲ合并、ワ行的ヰ和ア行的イ合并。ハ行出现了转读音,词中尾部的“ハヒフヘホ”辅音脱落,转读成ワ行的“ワヰウヱヲ”。

(3)中世时期(公元11世纪末期-公元17世纪)。即镰仓室町时期,通常分为前期和后期。政治史领域中,前期中世日语始于平安时代末期的院政期止于镰仓时代,后期中世日语相当于室町时代。这一时期,“ジ”与“ヂ”、“ズ”与“ヅ”还是四个互不相同的假名,エ和オ还分别读作/ye/、/wo/。ハ行的辅音从/f/变成了/h/,パ行的辅音/p/、/p‘/出现。

(4)近世时期(1503-1867)。即江户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清朝,亦可以宝历年间(1757-1764)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这个时期エ读作/ye/、オ和ヲ读作/o/、サ行ザ行的セ、ゼ分别读作/se/、/ze/。

(5)现代时期(1868-)。现代日语即指明治维新开始至今的日语。

2.日语タ/ダ行辅音发音的历史演变

(1)上代时期(奈良时代及其以前)

タ行音[ta][ti][tu][te][to]的辅音均为[t],而现代的“チ・ツ”与“タ・テ・ト”不同,读作[tʃi][tsu]。ダ行辅音均由タ行的[t]浊化为[d],“ヂ・ヅ”也与现代不同,读作[di][du]。拗音中的开拗音チャ似乎不以正常的音韵形式存在,促音和拨音也同样不存在。

(2)中古时期(平安时代)

タ/ダ行的辅音和上代时期基本保持一致,无明显变化,チ・ツ・ヂ・ヅ仍读作[ti][tu][di][du]。拨音即鼻音,和促音在这一时期仍未出现。

(3)中世时期(院政镰仓室町时代)

タ/ダ行的辅音至镰仓时期,チ・ツ・ヂ・ヅ仍读作[ti][tu][di][du]。在当时的资料中,虽然写作チ・ツ、ヂ・ヅ,但却利用将t、d作为首辅音的汉字充当假借字。在同禅宗一起传到日本的唐音中,读作[tʃi][tsu]的汉字“知”“子”并不代表チ・ツ,而是“知(シ)客(カ)”“帽(モウ)子(ス)”中的シ・ス,因为当时的チ・ツ还不读作[tʃi][tsu]。时至室町末期的罗马字标音中出现了chi、ʨu、gi、zzu(dzu),我们才推定[tʃi][tsu][dʒi][dzu]等这些已经塞擦音化的读音的出现。

塞擦音化发生于16世纪后期,那时的天主教资料中,ジ・ズ写作ji、zu,ヂ・ヅ写作gi、zzu(dzu),彼此区分书写,被认为是不同的两对标准的发音。如此,チ・ツ虽然与现代日语的发音相同,ヂ・ヅ却仍与ジ・ズ有所区别的。但是在那时,这种区别在日本京都等地往往被混同对待,例如:“自(じ)然(ねん)”读作“ヂネン”、“此の中(ぢう)”读作“コノジュウ”、“水(みづ)”读作“ミズ”、“参らず”读作“マイラヅ”。京都等地都已于应仁前后开始产生这种混乱,关东地区则更早。在镰仓中期高僧日莲的记述中有如:“貞女は両夫に嫁がづ”“珠のきづ”“誰にかゆずる(譲)べき”“針水にしずむ”“めずらしき法”“はじ(恥)”“じいじ(椎地)の四郎”“ぢうあう(縦横)”等混同的例子。

(4)近世时期(江户时代)

中世末期起,京都等地混同使用的四假名的区别到了近世已基本消失。因此,产生了四假名的区分使用这一全新的假名使用法问题。最初记载四假名区别这一问题的是,西条实条于宽永三年(1626年)撰写的『仮名遣近道抄』一书中的后记。其后的『硯縮涼鼓集』、『謡開合仮名遣』、『音曲玉淵集』,也都对其区别进行了记述。元禄时代,四假名的区别几乎已经辨别不出。四假名的混同使用,致使在京都塞擦音ヂ・ヅ([dʒi][dzu])的塞音阻碍消失,成为了摩擦音ジ・ズ([ʒi][zu])。但是,根据『硯縮涼鼓集』的记述,拨音后反而是ジ・ズ读作[dʒi][dzu]。由此便可以看出,这种演变并不是单纯地回归到摩擦音,现在在日语各方言中,ヂ・ヅ亦并非是纯粹的摩擦音。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在塞音[d]的基础上附加摩擦音[ʒ]及[z]变成[dʒi][dzu]这一过程需要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很长的这段时间里,[d]的发音是由强渐弱的,与之相反,[ʒ]及[z]的发音则由弱渐强的。

(5)现代时期(明治时代以后)

“ジ・ヂ”“ズ・ヅ”四假名在现代标准日语中,不作为各自独立的音加以区分。但是,在各地的方言中,存在与标准发音不同之处,故时至今日仍有地方对其加以区别。虽说加以区分,但对ザ行的ジ・ズ与ダ行的ヂ・ヅ加以区分的,也不过仅有土佐、南九州、和歌山县南部、富山县等地,且各个地方四假名的读音也未必统一。南九州是ジ[ʒi]・ズ[dʒi]与ヂ[dʒi]・ヅ[dzu]的对立,土佐与之不同,是ヂ[̑di]・ヅ[̑du]的对立。不加以区分的地方ザ行辅音也未必都是[z],如东京读作:[za][dʒi][dzu][ze][zo]。

“ヂ”与“ジ”、“ヅ”与“ズ”的发音,在语音学上是各自完全一致的,故在现代的假名使用法中,将其音各自视为同一音处理,除去一部分特殊情况,均不使用“ヂ”、“ヅ”,统一使用“ジ”、“ズ”进行表记。

本文仅以包含四假名“ヂ”和“ヅ”的タ/ダ行辅音为中心,在明晰现代日语辅音发音历史演变的基础上,考察日语タ/ダ行辅音,特别是“チ・ツ・ヂ・ヅ”的发音特征及其历史演变,论述其发音由[ti][tu][di][du]变化为[ʨi][tsu][ʥi][dzu]的演变过程及原因。给今后现代日语语音教学提供理论性依据,对日语其它行辅音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方法。

参考文献:

[1]天沼宁,大坪一夫,水谷修.日本语音声学[M].东京:黑潮出版,1998:31-78.

[2]金田一京助.日语的变迁[M].东京:讲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