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吸收在治疗过程中与临床治疗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牙根吸收在治疗过程中与临床治疗因素

任艳华

任艳华(孝义市人民医院山西孝义032300)

【中图分类号】R78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1-0429-01

【摘要】牙根吸收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引起的不良反应受到许多人们的本文就与牙根吸收与临床治疗因素作出综述。

【关键词】口腔正畸牙根吸收

正畸矫治的目的是有效的矫正牙齿,将移动牙及其周围组织的磨损减少到最小程度。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牙根吸收是一个很常见的不良反应,从而影响到治疗的整体质量。本文就牙根吸收与临床治疗因素作出综述。

1正畸矫治力对牙根吸收的作用

在正畸矫治力矫正牙齿后,通过牙周膜的合成与分解变化,牙骨质就会受到改变。通常,在同一正畸施力条件下牙槽骨吸收,牙骨质无吸收或仅有少量的吸收,这是由于牙根表面总是覆盖着一薄层尚未钙化的类牙骨质,其对压力吸收较牙骨质有更强的抵抗力,对深层牙骨质有保护作用。在正畸过程中矫治力控制在只使牙槽骨吸收,而不使牙骨质吸收的范围内,受到压力的牙骨质有时也难免会出现破骨细胞(或破牙骨质细胞)而发生吸收,若压力过大或压力持续时间过长,即便有类牙骨质保护,牙根也会出现明显的吸收。

2牙根吸收的类型

牙根吸收有内吸收和外吸收两种类型。外吸收从牙根表面开始,除涉及牙骨质外,严重者可侵入牙本质直至牙髓。内吸收从根管内牙髓向牙本质,牙骨质吸收;牙根吸收三种类型:①微小性吸收:此种吸收为局部性,表浅性,只限于很少量的牙根吸收,该类吸收通常在被移动的牙齿上都会发生,不能在X线片上看出。②进行性吸收:此种吸收为进行性,牙根根尖被侵犯较多,治疗时必须经常行X线检查,如牙根吸收达1/3,牙的稳定性及功能将受到影响。③特发性吸收:此种吸收与矫治力无关,其原因不明,如在治疗前发现特发性吸收必须引起注意,因为施予矫治力后可使牙根吸收进一步加剧,并导致治疗失败,牙根吸收与矫治力轻重,作用时间,牙齿移动方向及患者的年龄均有关系。

3正畸牙根吸收的好发牙位

不同位置的牙齿有不同的牙根吸收。大多数研究表明上中切牙发生牙根吸收最明显,因为从功能、错颌类型及美观等方面因素,其移动范围常常大于其他牙。还有研究表明:上颌切牙的内收程度和牙根吸收直接相关。正畸治疗时,易受影响的牙大致顺序是:上中切牙、上侧切牙、下颌切牙、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下颌第二前磨牙和上颌第二前磨牙[1]。

4与牙根吸收相关的临床治疗因素

4.1矫治器类型正畸矫治常用的矫治器、活动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对患者进行矫治前后出现牙根吸收的现象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使用固定矫治器患者更容易造成牙根吸收。还有其它研究发现使用片段弓与完整弓治疗所发生的牙根吸收间无明显差异。

4.2弓丝材料正畸矫治多提倡使用生物效能材料,临床最常用的是不锈钢丝、热激活弓丝、镍钛超弹性弓丝等。Janson等人将运用生物材料的病人与传统材料的病人作了一个研究比较,发现两组牙根吸收有显著性差异。镍钛丝与传统不锈钢丝相比。在同一形变时,相同直径的不锈钢丝释放的力为镍钛丝的四倍。因此,具有高弹性能的镍钛丝在临床上的应用可产生更加生理性的牙移动。而支抗部分的弓丝需求能抵抗变形,需要刚度高的弓丝,以减少支抗牙的移动,减少牙根的吸收。同一研究也发现在牙齿整平阶段若使用传统不锈钢丝,侧切牙将受到与尖牙相等的矫治力,这样会加重侧切牙的牙根吸收;若使用超弹性热激活弓丝整平牙列,前牙段则受80g的力,而后牙段受320g的力,因此侧切牙在矫治中发生移动不会因为负荷过大而造成进一步的牙根吸收,一般在切牙内收阶段与完整阶段使用热激活弓丝和超弹性弓丝有利于控制牙根的吸收。

4.3矫治力

4.3.1矫治力的大小由于施力方式不同,矫治力方向也各异,就会出现作不同类型的移动,牙周组织各部位的反应也各不相同。矫治力过小者一般不发生作用,矫治力过大者可发生牙体硬组织吸收,应该在合适的矫治力作用下,牙齿移动速度快,在矫治后的保持时间可能较长些,不容易造成组织损伤。段银钟老师等用猴上颌切牙加力的实验证明,随着所加力值的不断增大,牙槽骨先是密度下降,随后发生牙槽骨高度降低(平均下降5.4mm),以后出现明显的牙根吸收,最后发生牙齿和受伤侧牙槽骨的融合。因此学者们推荐正畸施力的大小必须注意。牙根的表面积,尽量使用最佳正畸力,力值一般在几十克或100-200g,极少超过250g[2]。

4.3.2矫治力的持续性矫治过程中牙根吸收不仅与力值的大小有关,还和矫治力所用的时间有关,并认为矫治力持续时间比所用力的大小更重要。非持续性力的使用可以使发生吸收的牙骨质在间隙期重新修复并进一步防止牙根的吸收。姜若萍、张丁老师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间歇的施加外力可能更符合细胞在生物体内的生理状态,而长时间的使组织细胞受到同样的力,可能不利于细胞发挥其生理功能,因而有可能加重牙根吸收[3]。

4.4牙齿移动的类型牙齿移动的类型有五种,即整体移动、倾斜移动、伸长或压低、旋转移动及根转距。所有移动方式几乎都会引起牙根吸收。Mirabella等认为牙齿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动并不是引起牙根吸收的危险因素。Reitan等研究表明:倾斜移动比整体移动更易引起牙根吸收,因为倾斜移动的最大压力和最大张力区是在牙根尖和牙颈部[4]。

4.5牙齿移动的距离牙根移动的距离与牙根吸收许多人都认为有直接相关的因素。移动距离越大,牙根吸收越明显,大多数人不支持这种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即使牙根移动距离很远,只要能正确使用间歇力、轻力等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矫治效果,因此避免发生不明显的牙根吸收。

4.6拔牙与非拔牙矫治拔牙对牙根吸收到底有何影响,目前尚无定论。一些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并无相关性;Glenn与Peter的研究认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病人较之非拔牙病人的牙根吸收(尤其上颌中切牙)程度更明显。其他拔牙模式,如:拔除2个上颌前磨牙,或4个第二前磨牙,1个下颌切牙,或不对称拔牙等,均发现牙根吸收增多的情况[5]。

4.7治疗时间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与矫治的时间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主张在短时间内完成牙齿的移动,或在牙根吸收矫正前完成牙齿的移动,一般可使牙根吸收达到最小程度。Massler等人却认为治疗过程中持续时间与牙根吸收无关。临床上长期治疗的病例中往往错牙合较为严重,通常需要使用较大的正畸力和移动较大的距离,因而容易发生明显的牙根吸收。

5牙根吸收的预防

牙根的吸收是不可预知的,临床上最能为牙根吸收进行预测的方法是通过正畸治疗前拍摄X线片。若在矫治前通过X线检查发现已有牙根吸收,在矫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往往施加矫治力后会加重其吸收,不仅受压区牙骨质吸收,而且深层牙本质也受累及。其它有助于预测的因素包括牙根形态、牙根的发育阶段等[6]。

6小结

由于病人情况不一,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X线片和临床的变化,以便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调整矫治方案,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rezniakN,WassersteinA.Rootresorptionafterorthodontictreatment:Literaturereview[J].AmJOrthodDentofacOrthop,1993.103:138-146.

[2]段银钟,陈华,张巧余,正畸牙移动时牙周硬组织改变的X线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0,25:219-221.

[3]姜若萍,张丁,傅民魁,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的临床研究[J].口腔正畸学,2001,8:10-12.

[4]ReitanK.biomechanical.principlesandreactions[j].AmJOrthod.DentofacOrthop,1999,116:187-198

[5]GlennT,PeterM.Predictingandpreventingrootresorption:PartⅡ.Treatmentfactors[J].AmJOrthodDentofacOrthop,2001,119:511-523

[6]NaphtaliB,AtaliaW.Orthodonticallyinducedinflammatoryrootresorption[J].AngleOrthodontist,2002,72:18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