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3

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

李秋香

李秋香黄淮学院

【摘要】高校学生节假日旅游市场开发蕴含着巨大潜力,其必将发展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河南高校学生旅游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策略,旨在帮助旅游业充分认知这一新兴市场,并对其开发出适合的旅游产品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旅游市场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2-0031-02

一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

1.高校学生出游动机

课题组对河南部分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的人对旅游兴趣浓厚,12%的人回答可有可无,只有4%的人表示反对,可见,旅游已是高校学生最为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在河南高校学生的旅游意向上,有80%的人表示打算去旅游。低年级学生(82%)与高年级学生(84%)、男(85%)与女(85%)都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有92%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旅游意向,而只有76%来自农村的学生打算去旅游。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的经济条件差异而造成的。结果表明,高校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

2.高校学生外出旅游的目的

第一,休闲散心(占20%),主要是为了欣赏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以及自然风光等,获得美的享受;

第二,纯粹的娱乐消遣(15%),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改变环境,达到调剂生活的目的,以娱乐、消遣求得精神上的松弛和愉快;

第三,学习、感悟生活和增长见识(30%),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好奇心,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第四,探亲访友(35%),这是高校学生旅游心理最为特殊的地方,他们有各地的朋友和同学,在选择目的地时会考虑有没有自己的朋友,在这样的情况下,朋友同学的旅游信息来源就尤为重要,几乎可以左右自己的旅游安排。

3.高校学生对旅游服务的需求

调查访谈中发现,高校学生在选择旅游线路上一般会选择比较便宜的线路,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不高。所以,在讲解和细致的服务上不要太啰嗦,稍微提醒就能够让他们满意,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收放自如,高校学生本来就爱动,太约束他们的旅游行为就会适得其反,适当提醒就行。调查中50%的人认为旅游服务中一定要坦诚相告,所以在对待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的旅游群体时一定要真心相待,不改变原有的旅游线路。如果正确对待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就会无形中给旅游企业创造了免费的广告,高校学生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同学,借助网络的宣传,口碑效应很好,如果高校学生去了哪个地方感觉不错,他们会告诉朋友的占75%,在网络上与别人分享的占20%,独自分享的仅仅只有1%左右。可想而知,高校学生的宣传力度是相当大的。同样,他们觉得哪个地方不好,肯定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宣传,这样的一个超级流动“广告牌”,不是旅游企业的最好选择吗?何况,高校学生不会永远是高校学生,四年以后,甚至更久,他们也会转变成当地的巨大客户群体。从长远看,能否做好高校学生旅游服务,还关系到以后旅游的长远发展。

4.旅游消费心理

调查表明,在旅途中的花费这一项中,高校学生则不受年级、性别的影响,具有总体相似的消费结构。游玩一次的消费大部分计划在100~300元左右,在住宿上,47%的学生选择30~50(元/每人每天)。总体上说,高校学生对消费的总体要求都体现了节约原则(占77%),这表明现代的高校学生保持着俭朴节约的优良传统。高校学生在外出旅游进行购物时,其行为特点比较特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商品要有情感内涵。高校学生购物主要是为了纪念,带一些小礼物回去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留作纪念,所以购买的商品要有地方特色性。作为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的购买不仅停留在物体的层面上,而且要体现在文化和品位上。

第二,购物时注重“坦诚”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经营作风会使他们获得“天之骄子”的优越感,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体验作为时代文人的成就感。

第三,购物时有冲动性和理智性。由于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没有完全成熟,购物经验不够丰富,加之求新、求美的个性,因而在选购商品时,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另外,高校学生的消费观又具有理性,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的供给有限,因而他们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收支,谋求在有限经济条件约束下的最大购买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要。

第四,购物的商品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样式上要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由于受收入的限制,加上消费观念不断趋于成熟,高校学生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希望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追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注重价格,讲究经济,则相对更加重视旅游经历。高校学生目前大多仍为消费者,可用于个人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多,属于非强势消费群体,因而对价格较为敏感,在旅游过程中对物质要求不高,讲究经济实惠,特别是吃、住方面只要得到基本满足即可。此外,高校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旅游中的各种经历都是他们津津乐道的事,因而他们更加重视旅游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

5.旅游时间和范围

在出游时间方面,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大约27%的高校学生选择在节假日出游,47%的高校学生选择在寒暑假出游,14%的高校学生选择在周末出游。闲暇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出游的范围。寒暑假的时间非常充足,因此选择在寒暑假出游的高校学生比例最大,他们一般会选择省内、省外等远距离旅游,尤其是省内其他城市旅游。周末时间比较仓促,外出旅游的时间较少,但反常的是在周末旅游的学生比省内其他城市旅游的同学相对较大,则可以从侧面说明本市的旅游资源吸引力不足。节假日时间相对比较充足,选择出游的比重处于寒假和周末之间。

6.旅游方式的选择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外出旅游多不愿受限于现行的旅行社线路和组团安排。因而一到假期,高校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寻“伴”旅游启事。有关调查也证实,高校学生出行外地喜欢结伴而行,在人数组合上以2~7人居多,达到74%,其性别构成上是两性搭配占绝大多数。

7.影响高校学生出游的主要因素

第一,出游顾虑较多。高校学生旅游愿望非常强烈,但因其长期生活在学校和家庭的范围内,缺乏旅游经验,社会实践能力较弱,出游顾虑较多。《中国旅游报》对北京高校的专项抽样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出行最担心的问题依次是:安全问题(占40.1%);购车船票问题(占34.9%);食宿问题(占26.6%);健康问题(占9.5%)。尤其女生作为其中的弱势群体,对安全等问题的考虑则更多。这些顾虑也是许多高校学生有旅游动机却难以成行的原因之一。相反,旅游企业如果能够解决好这些顾虑,高校学生出行将更依赖于旅游企业。

第二,高校学生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迅速。高校学生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高校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旅游群体,旅游决策易受同学或朋友等相关群体的影响。加之旅游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高校学生旅游常常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情绪易波动,从众心理显著;同时,由于市场集中,群体间联系广泛,旅游信息传递迅速。

二开发高校学生旅游市场的思路

1.总的思路要灵活多变,不拘于一种线路模式

首先,高校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在开发的时候,应开拓重点旅游市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其次,高校学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旅游动机多样化且追求个性化,在开发高校学生旅游市场时要机智灵活: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机动灵活。吃、住、行、游、购、娱乐各个项目分别标明价格,供高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形成短、中、长线的包价旅游或小包价旅游,甚至零包价旅游。

2.旅游方式多样化

针对高校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旅游方式,如徒步、自行车、轮船、汽车、火车等。首先,组团要机动灵活。高校学生出游前大都需要找志同道合的出游者,尤其是女生。旅游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推行自组旅游团。其次,要在特色上下工夫,要想吸引高校学生旅游,则旅游线路就要符合其心理特点,能够让其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再次,高校学生旅游市场集中,规模较大且对价格较为敏感。旅游企业要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利用它的市场特点,降低成本,实行薄利,取得价格优势,才能激发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后,高校学生出游顾虑较多,同时对事物的疑心较重。旅游企业要培育和建立稳定的高校学生消费群体,以诚信为本,淡旺季之分,明码标价。

3.推出多种符合高校学生需求的旅游产品

基于高校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以下旅游产品值得关注:

第一,修学旅游。许多高校学生把闲暇时间作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时机。他们出游常常带着一定的学习目的,旅游企业可设计一些学习目的较强、能增进社会实践经验和开阔眼界的修学旅游,如革命根据地的考察游、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风采游等。

第二,体育旅游。高校学生多数酷爱体育运动,可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活动,如滑雪、游泳、冲浪、沙滩排球等。如青海这样的高原地方,有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更是这些旅游公司的重点开发地带,如骑自行车环青海湖、登山探险等,这些体育活动都可成为青海体育旅游的卖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大力宣传青海,扩大青海的影响力。

第三,探险旅游。高校学生追求个性化,喜爱标新立异,且好奇心重,喜欢探险或令人惊心动魄的旅游活动。旅游企业在安全有保障的条件下,可开展漂流、攀岩、探秘等探险旅游活动。

第四,生态旅游。新时代的高校学生环保意识较强,许多高校还成立了环保社团。针对高校学生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心态,设计生态旅游产品,一定会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新兴的旅游市场,必将发展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高校学生旅游现状进行调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策略,旨在帮助旅游业充分认知这一新兴市场,并对其开发适合的旅游产品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杨丹卉.浅议旅行社针对大学生旅游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J].老区建设,2010(20):95~96

[2]徐静、张晓霞.大学生旅游市场分析及开发对策[J].新西部,2008

[3]李丽梅、保继刚.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45~54

[4]朱迅成、雷圆媛.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若干问题探析[J].商业现代化,2010

[5]盛蕾.背包旅游及其特征[J].社会科学家,2003(7)

〔责任编辑: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