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吴建梅钱俊刚王娜周亭廷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也是衔接口腔医学、基础医学的桥梁。由于该学科包含大量微观形态,内容抽象难懂,加大学习难度,降低学习兴趣。因此,需重视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本文从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存在问题出发,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口腔组织病理学;存在问题;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8-0191-01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研究颌面部组织器官结构、疾病发展规律,阐述口腔疾病本质的学科,由于该学科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开始接触疾病和临床,提高学习兴趣,规避教学枯燥性。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通过课堂授课结合模型、相片、实物标本等形式进行,教学模式落后,学生似懂非懂,降低教学效果。以我院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为例,对存在问题和改革建议进行以下阐述。

1、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存在问题

1.1教学方法陈旧在以往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常使用教师灌输教材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法,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能应付考试,缺乏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学生多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应试时面对典型的临床病例多感到迷茫,更别提日后工作的复杂病例了。由此可见,陈旧的教学方法师生交流少、教学效率低,严重抑制着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1.2实验课时少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实验课能将口腔疾病的病理特征和变化以清晰、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真正理解教材中的形态术语、文字描述。但是,由于我院口腔专业时间短,教学设施落后,标本收集少等,无法在实验时供学生观察,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口腔病理学的部分标本也比较少,比如根尖周病、牙髓病、牙周病等几乎没有标本,其他章节的试验内容同样也很少,每堂课只有几张切片,无法让学生观察,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质量[1]。

2、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改革建议

2.1优化教学方法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人们肉眼无法看见的,必须使用显微镜,而且得到的结果也只是组织结构的平面图像。胚胎学讲述的内容是牙齿、颌面部的发育规律和过程,内容过于抽象,教材中的图片则是发育期间某阶段的静止图像,学生必须在大脑中重建立体形态,从而构建出符合实际的组织结构。由于传统教学法过于单一,学生通常很难理解教材内容,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也就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借助二维、三维多层次的展示组织结构及牙齿、颌面部的发育过程。比如牙齿的发育过程在胚胎学中并没有涉及,对学生来讲是一种全新的知识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牙釉质的形成过程。同时,教材中只有几个平面图,通过专业人员在计算机制作动画来展示发育过程,能帮助学生全面、清晰的理解知识点,加深记忆力,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在多媒体课件中添加动画和图像,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升教学效率。

另外,还要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网络课程建设,将实习指导、多媒体课件等上传至网络上,通过将网络教学、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即便学生没有在课堂上掌握知识,也能通过对网页的浏览得以增强,同时还能将临床学科、口腔病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2]。另一方面,还要利用资源共享,和更高层次的网站衔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扩大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提升专业水平。除此之外,教学中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激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强调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在对各章节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借助提问的方式诱导学生思考,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联系。比如在讲解牙周膜、牙髓神经分布特征时,为学生创设提问情境,引导学生联系根尖周病、牙髓病之间的联系、疼痛特征,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调动课堂氛围,为日后病理知识的详解奠定基础。

2.2加强实验课程设置实验教学能使得抽象化的知识更加形象化,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教材内容。因此,实验教学期间必须使用生动、灵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求知欲。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结合实际增加课时,这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对于教学标本少的现象,一方面可用自身资源制作标本,如牙体组织结构很多情况下需要对牙磨平进行观察,通过和医生取得联系收集标本,让学生在实验课上动手制作,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节约实验经费,提高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和其他学院取得联系,购买自身无法制作的标本。随着实验标本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另外,还要充分使用双向互动的显微镜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讲解和辅导,真正做到教、学互动,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2.3改革考核方式报告显示,部分学院仅将口腔组织病理学作为考查课,考试方式也是随堂考核,而且考核成绩也不纳入奖学金的评定中,降低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度。这就要求将口腔组织病理学作为必考课,使用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纳入奖学金的评定中,提高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重视度和学习积极性。

在以往的考核中,方式较为单一,无法真实的反应学生成绩,故而需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3]。比如,可将期末成绩划分为三大块:实验考核、理论考核、平时成绩,其中,实验考核占总成绩的20%,主要是对切片进行考核,通过在幻灯片上观看切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70%,包括口腔组织病理学、胚胎学,使用闭卷的形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通过平时的回答问题、出勤等评定。

3、结语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实验课时少的问题,降低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加强实验课程的设置,改革考核方式,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向彬.《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16(5):595-597.

[2]金铁峰,孙洁,刘双萍,等.浅析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当代医药论丛,2014,26(13):3-3.

[3]吴泽秀,林振梅.高职高专院校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文信息,2018,10(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