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党校党性教育路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创新基层党校党性教育路径思考

袁茂琳向中华张晓露姜媛媛王静

重庆市渝中区委党校重庆400013

摘要:党校姓党,党性教育是党校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使党校党性教育不仅能够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而且能够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握新时代党性教育要更加突出政治思想性、更加体现时代性、更加注重实践性的时代要求,赋予党性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在提升培训效果上探寻方式方法。课题组针对目前广大党员对党性教育的认知建构不到位,参与党性教育的内动力不足;内容空泛,与实际脱节,解疑释惑的引导力不够;载体不适应,教育拓展的吸引力不够;氛围营造不浓厚,教育引导的彰显力不够;实践性不强,教育内化提升的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从增强党性教育培训说服力、感染力、持久力上,探寻党性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关键词:教育路径;思考;基层党校

一、坚持问题导向,找准认同抓手,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说服力

1.注重政治引领,增进理论和政治认同。解决思想问题是党性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尤其是解决好党员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问题。当前,一些党员身上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党的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精神不振、道德滑坡等突出问题。开展党性教育,要坚决避免坐而论道、止于空谈,也不能回避问题、隔靴搔痒,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又要联系社会实际和党员干部思想接受的实际,深入浅出、直击要害,理论联系实际来进行讲授。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增强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确保施教过程中理论和政策的不走样、不变形,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中央的文件与领导重要讲话,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党性教育中,同时也要注意防止教育的教条和僵化。另一方面要提高理论素养和应变力,准确把握当前党员干部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人民奋斗圆梦、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共赢等具体案例的引入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将理论和政策很好地落地到党员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去。

2.注重知往鉴今,教育交流并重,增进思想和情感认同。一是坚持加强党史国情教育,既追溯历史,培养学员历史维度,又直面现实问题,有效地为学员辩证思考、正确应对现实中的困惑或矛盾提供思想引导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二是将党性分析作为党性教育的关键环节,把党性分析落到学习工作实践中具体的事项、问题去分析,引导思考与内省,通过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召开班级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的方式,捕捉党员心理、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提升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组织开展党性问题交流谈论。交流中,施教者既要遵循党性教育的本质,又要充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与受教者要作为平等的对话主体来共同讨论党性问题,通过思想的碰撞,言语的交锋,教育引导其思想和行为,帮助党员正确认识和对待党性与个性、党员个人价值实现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系,增强党员的归宿感和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四是坚持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在党性教育中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示范作用和反面典型违纪违法的负面警示作用,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

二、加强情感联系,借助多样形式,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感染力

1.构建情感共振的品牌课程。党性教育与知识教育不同,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情感传输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不仅需要深刻透彻的理论阐释,还需要紧密深厚的情感联系。党性教育要在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巩固和深化,必须在情理交融中“活”起来,做到情景交融、触及灵魂。一是固定环节固定行为以产生仪式感。在传统的课程板块中创新增设具有较强仪式感的学习内容,如通过庄重的入党宣誓、日常的党徽佩戴、党章的集体诵读等,增强党员干部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二是入脑入心以强化信念感。将党性与时代背景、组织要求和干部需求紧密结合,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同时,始终紧扣理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内容,综合运用案例式、研讨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激发学员交流分享的意愿,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内容丰富、记忆深刻、实效突出的党性教育精品课程。

2.借助形式多样的特色载体。面对社会观念多元化、思想领域权威性观念削弱的现实情况,改变单向灌输的单向教育模式,实施双向的、注重体验的教育模式。一是开展以信息化为载体的互动式教学,实现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线上,在继承一切行之有效的传统党性教育方法的同时,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体为党性教育提供手段支撑。如微信群、公众号、网络微课堂等,使学员的碎片化时间得到充分利用。线下,拓展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覆盖面,抓好联创党课、开放式党课和特色党课。二是开展以实境为载体的体验式教学,实现理论讲授与实境体验有效融合。整合红色文化资源,联合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品牌,充分挖掘实事实情实景,以亲身讲诉、情景再现、互动模拟等方式打造党性教育“实境课堂”,使党性教育形象化、具象化;三是开展以史料为载体的主题式教学,实现历史与现实关联呼应。把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作为党性教育的必修课,把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在课程设计中强调历史启示和现实意义,启发学员重构认知,为党性教育注入新的时代活力。四是开展以“学习菜单”为载体的自主选学,实现组织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紧密结合。由上级党校牵头,建立资源共享的“党性教育”优秀师资库和精品课程库,区县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紧扣理想信念教育中心任务,加强培训需求调研,针对不同的主体班次科学设置“课程+教师”学习菜单,为学员提供“点菜式”服务,使党性教育更接地气。五是开展以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的日常教育,坚持、强化支部的教育功能,通过开展生动、鲜活、形式多样的党性教育,增强党性教育的感染力,提升党员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着眼落细做实,促进知行合一,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持久力

1.推行润物无声的浸润式教育。党性教育是一个集学习、体悟、养成的过程。除了外在的灌输,更需要内在消化吸收。因此,一方面,党校要打造红色学府,以文正心、以文化人,优化党校姓党、党校为党、高举旗帜、担当前行的党性教育氛围,让学员进党校就能浸润在浓浓的党味和满满的正能量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员提升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法纪修养、作风修养。另一方面,把党性教育落细落小以获得共通感。将党性教育侵入到党员干部的履职、生活、家庭、作风等各个方面,从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事物等最细微处引发最强大的情感共鸣,实现在学思践悟中修养身心、坚定信念。

2.组织开展党性锻炼的生动实践。党性教育不仅要解决党员思想深处的问题,又要解决行动自觉的问题,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党校要以实践学堂为载体开展党性修养的具体实践。开设走基层实践锻炼课程,组织学员到村社一线、艰苦地区蹲点实践,到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顶岗体验,紧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开展主题调研,了解基层工作困苦,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协助解决基层实际困难,推动用所学、所思、所悟、所获来淬炼意识、修身养性、砥砺思想、遵规守纪、指导实践,完成一次有效的党性锻炼。另外,党校本身就是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培训学习过程本身也就是一个党性锻炼的过程。党校要严格把控考勤考试、讨论交流、学习实践、调研报告撰写、成果展示等环节,如实记录学员在学习期间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成果等综合表现情况并作为评先评优、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规范引导学员在严的纪律、严的学风中沉心静气、磨砺心性、涵养德性,在学、思、辩、信、行的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从而激发见贤思齐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