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浅析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

马美玲

马美玲(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推进,人们维护权益的意识日渐加强,银行的声誉风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一次次金融危机中银行业的声誉、公信力和公众的信心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业近几年的发展告诉我们声誉风险的管理必须提上日程。

关键词: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风险管理

所谓声誉风险是指意外事件或有关业务活动的负面宣传,不论其真假,可能对银行的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区别于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其具有无形性特征,直接损害的是银行名声、声望、信誉、竞争力、市场信心等无形资产,尽管最终也会导致银行的财务损失,但很难直接表现出来,损失的数额、期限难以具体衡量和估算。也正是因为这种无形性,致使日常的监测非常困难,事前的防范难度非常大,极具突发性,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一旦发生,往往令人措手不及。

1声誉风险形成的原因

1.1违规操作和过失遭到人们的质疑

由于银行没有尽到应有的义务,使客户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拓展业务是夸大宣传,致使一些非理性消费者盲目从众,赚钱心里广泛存在,能够真正理解产品、风险承受能力强的相对较少。

1.2服务纠纷导致人对其的反感

银行设施不足,是大家排长队,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导致一项业务办理很久,耽误可恶的时间给人心里带来了不悦。

1.3突发事件的发生使银行置身巨大舆论漩涡

当前,银行作为社会财富的“保险柜”,案防压力日益增大,针对银行的经济和暴力犯罪层出不穷。银行业一旦发生金融犯罪案件,特别是涉及内外勾结作案的,会使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业务管理能力、内控水平以及员工的道德素质产生怀疑,进而对存放于银行的资金安全产生担忧。此类情况发生后如果处置不当,将可能出现转户、挤兑等事件,严重伤及银行声誉。

1.4对负面舆论没有积极的应对

近年来,有好多关于商业银行的各种舆论和猜测,其中夹杂着很多负面的舆论,批评银行信贷政策、服务水平管理能力等。如果银行不采取积极应答的方式会使人更加猜疑。

2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现状

2.1管理人员对声誉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难以有效识别风险

经过多年的努力,商业银行在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利率风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计量方法、评估模型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国际学术界和金融界对声誉风险识别、计量和评估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对客户投诉、媒体报道等进行系统全面分析、量化、预警的研究非常欠缺。不能有效地进行危机预警和预控,银行只能被动地等到风险集中爆发后再加以处理,导致危机化解成本集聚增加。由于认识上的差异以及制度上的不完善,银行职工还未从根本上意识到声誉风险的防范应从每一名员工、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操作环节做起,银行内部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还未真正形成。存在侥幸心理或者不承认自己缺乏风险意识,导致手下员工缺乏危机感,没有积极学习风险的防范,当风险发生是不能及时应对,错过了最佳补救时机。

2.2缺乏专门的声誉风险管理部门

没有具体的部门来处理风险事故,等有声誉风险发生的时候采取临时处理,并没有专门专业人员来处理这件事情,导致效率低。

2.3声誉风险管理缺乏长远规划

声誉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声誉风险发生后的处置,还包括声誉的建立、维持等。但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声誉管理没有长期的声誉管理战略规划,声誉管理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前瞻性、持久性。没有长期声誉管理体系的规划,就无法谈及全面的声誉管理。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

3.1加强风险管理意识重视声誉风险监管

在各银行建立和完善舆情监测体系的基础上,督促并帮助其尽快建立全面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声誉风险监管工作,研究和制定银行声誉风险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有效考核和评价银行的声誉风险,建立声誉风险监管信息系统,将声誉风险监管的相关信息纳入监管信息系统之中,对发现银行违反审慎经营原则的负面信息,应主动、及时跟进监管,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3.2制定并实施声誉风险处理计划

在发生风险是能第一时间启动,拿出解决方案,建立全面、具有早期预警系统功能的强大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对声誉风险的量化和考核体系,将所有职能部门纳入银行声誉风险防线的组成部分,使决策层、高管层、分支机构、每位员工都参与到防范声誉风险管理中来,并进一步明确相关管理职责和权限,确保在各个业务条线、管理条线的衔接。银行管理者需要把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之内,并建立健全声誉管理机构,制定提升商业银行声誉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并督促落实。

3.3客观披露商业银行相关信息

可以采取年度报告、招股章程、网站信息、年度股东大会、新闻稿、新闻发布会和媒体采访等多种形式披露相关业务发展、财务信息,同时积极邀请新闻界人士参加商业银行的各种重大活动与事件,充分利用如广告、法律顾问和公共关系部门等加强对外宣传,进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同时,要进行舆情监测,及时妥善处置一些负面舆情,维护自身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廖岷.加强中国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0(7).

[2]陈华,张艳.金融危机视角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问题研究[J].创新,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