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音乐课堂中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谈小学音乐课堂中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彭款君

中山市古镇镇古三小学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改变教学观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在音乐教学中要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序高效的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

【关键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创新教育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走在教育前线的老师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它迫使我们要改变过时的传统和常规,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被动转化为主动。而课改热潮中的音乐教改在实践过程中也仍存在着一些理念偏差,导致音乐课表面看似热闹,但却缺乏深层思考。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问题,它是联系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在学校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通过师与生、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来进行的。教育教学过程,说到底,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成功的教育都是良性互动的,不成功的教育都是非良性互动的甚至是恶性互动的。过去我国课堂教学一贯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脱离生活实际的窠臼。它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样教,学生便怎样学,学生很难有联系生活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随着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我们的教育思想有了重大的改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点和熏陶,而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教学中由注重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运用探究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体验、内化知识,通过让学生去收集生活资源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图改变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方式。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变厌学为爱学,由爱学到乐学、会学、善学、巧学。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改变教学观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序高效的有机结合起来,将如何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的,本人在音乐教学中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进行:

一、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由“讲授”为“指导”与学生融于一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上多采用讲授式和学生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课堂角色应开始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由“教书匠”变为“艺术导演”,把教学对象放到主体位置来对待。音乐教师作为一个艺术编导首先应设计考虑把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有效地调动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和领悟进而掌握知识的。教师要以自己的敏锐的觉察力,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更深的层次,并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各种能力。

音乐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学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组织、设计、分工、合作、讨论、协商的方式开展音乐学习与实践活动,这是音乐教学利用学生资源进行教学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新课改要求教师做学生的合作者,不再以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的角色出现。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如果教师能够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融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知识,其乐融融。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不仅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浓厚兴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已有的兴趣体验去主动的获得知识从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得到相对的提高。

二、教师教学方式由“单一”变“多元”

多元即多样化,只有多样化,才能体现个性化。课改之前,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学生们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除教材除有“冗长难懂”的乐曲和“枯燥乏味”的乐理外,“先打节奏,再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对作者简介,分析作品,分析乐理”、教学形式单一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封闭的教学方法是扼杀学生对音乐课学习兴趣的最终杀手。音乐教学要打破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音乐教学将给予学生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更广阔的文化视野,让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多元智能。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拓宽自己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学法要体现多元化。其主要有聆听法、观赏法、模仿法、体态律动法、创作活动法、讨论法、讲述法等等。

1、体态律动(发展身体运动智能和音乐智能)

这是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欣赏过程中,在让学生多次感受音乐的同时,引导学生随音乐做动作,用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掌握音乐节拍的特点,体验乐曲热烈奔放的情绪。

2、媒体演示

巧用电教媒体,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发展思维能力。利用从VCD上截取的活动画面营造氛围,引领学生展开想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靠听很难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往往兴致漠然,达不到预期的欣赏目的。恰当运用电教手段,把音乐、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都同时参与到音乐欣赏中,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三、创设教学氛围变“枯燥”为“愉快”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发挥以愉快为核心的各种情感的积极作用,使情、知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行成一种和谐、共畅的氛围,在课堂上应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教师应多用鼓励性的话语,和蔼可亲的态度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多进行激励也是愉快教学常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如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演唱时,对其进行多元化评价,这样就充分的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从中给予积极肯定与鼓励,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成就感,产生良好的自我心理体验,从而增强愉悦感,尽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动力。为了在能唱、会唱歌的基础上,促进愉悦体验的进一步发展,课堂上教师注重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作用,使音乐课堂教学过程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功能。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了变化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学生听教师讲解,学生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象)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新课程倡导“做”中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或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今天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要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最后学生们分别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相互交流归纳总结形成一份完整、充实的宝贵资料。其中包括了京剧的起源、京剧的服装、京剧的脸谱、京剧的行当与功夫和现代京剧五个部分的详尽内容。通过学习方法的改变学生能够主动探究的去学习。学生不仅锻炼了怎样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还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共同分享了团结合作的乐趣。学生在经验积累、知识获取、技能形成、人格养成、懂得团结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无论从内容、要求、方法上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音乐教育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合作意识那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改变教育教学观念,除旧创新,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挖掘一切可以发挥学生创造力和创思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伴随新课程的推进这势必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提高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自己综合素质提高,以适应新形势需要。作为一名教师,要体现这个主题就要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素质,从树立自己民主的教学作风做起。国家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创新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在新世纪新教育中充分地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而贡献力量。

音乐教育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要求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首先应在思想上要不断改变教育教学观念,除旧创新,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挖掘一切可以发挥学生创造力和创思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该成为我们教改的主题。作为一名教师,要体现这个主题,应该从树立自己民主的教学作风做起。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国家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创新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在新世纪新教育中充分地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荣静,小学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探析[J].北京:中国论文联盟,2008.

[2]李丽,浅谈音乐创新教学模式,科学咨询,2008年第18期.

[3]刘小倩,谈小学音乐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J].北京:沈河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