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光疗持续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对比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间歇光疗持续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对比评价

廖良倩

廖良倩

(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间歇光疗持续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进行治疗的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100例患儿按照入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儿均进行了常规治疗,对照患儿使用持续蓝光进行治疗治疗,观察组患儿使用间歇蓝光照射治疗,在研究结束后对两组患儿治疗疗效、血胆红素水平以及经皮胆红素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疗效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血胆红素水平以及经皮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隙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比较显著,可以改善患儿的症状,临床值得应用。

关键词:间隙蓝光照射;持续蓝光照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效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临床儿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该疾病是因为新生儿体内胆红素过多,但是摄取功能较低,若不能够及时治疗,会导致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单有效的一种方法,我院就间歇光疗持续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展开了研究,特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进行治疗的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数据做了统计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进行治疗的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儿根据入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最大为40天,最小为1天,平均年龄为(20.5±4.09)天。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最大为39天,最小为4天,平均年龄为(21.5±4.16)天。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具体做法为:使用我院双面蓝光箱照射治疗,照射时长每天控制在8小时左右,持续照射5天,照射期间根据患儿症状调整照射时间。观察组采用间隙蓝光照射治疗,具体为:每天进行3个小时的蓝光照射,停止2小时后继续进行照射,反复两次,持续照射5天。具体照射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为,将患儿放入蓝光箱中,为患儿佩戴眼罩以保护患儿视力,穿上尿不湿保护患儿生殖部位。对于哭闹的患儿给予轻抚,同时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将患儿常用衣物放置在患儿身旁,给予患儿充足的安全感,在患儿背部垫上软毛巾。每隔二十分钟变换患儿体位,合理调整温箱。

1.3疗效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儿治疗疗效、血胆红素水平以及经皮胆红素水平进行对比。治疗治疗疗效以显效、有效、无效进行分析;以治疗前后患儿的血胆红素水平以及经皮胆红素水平分析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疗效比较

对照组的治疗疗效比观察组低,P<0.05,表1。

表1两组患儿治疗疗效对比[(n),%]

3讨论

新生儿在出现胆红素代谢异常后就会引发黄疸,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新生儿脑部发育会受到严重的影响[1]。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疗效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血胆红素水平以及经皮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证明间隙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使用。王正云等研究中,同样也对间歇光疗持续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作了研究,本研究中治疗疗效(92.00%)与王正云研究中的治疗疗效(96.30%)相类似,说明了研究结果是有效的[2]。临床使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能够转变未结合的红胆素,并促进其排除,减少肝肠循环。但是若对患儿持续进行蓝光照射治疗,不仅会使患儿安全感降低,同时还会引发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比如发热、皮疹等。间隙蓝光照射治疗能够防止长时间的照射而出现不良反应,同时还可以提高蓝光对于胆红素的作用,强化治疗效果[3]。

综上所述,间隙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较好,能够促进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恢复,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翠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特征及其光疗效果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7,15(07):15-16.

[2]王正云.间歇光疗持续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河北医学,2017,23(11):1849-1852.

[3]徐靓,陈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持续光疗和间断光疗的对照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0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