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BIM技术的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1
/ 2

浅谈基于BIM技术的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建设

周薇潘梽橼

周薇潘梽橼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430223

摘要:目前,传统的节能设计方法并不能满足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实际需求,根据我国现状和国内外能源分析软件的应用的研究,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运而生。利用BIM技术和建设前向能量分析,通过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体制、设备资源共享、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践培训计划的联合开发、实践培训课程的共同开发以及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建设,有利于BIM技术的顺利发展。

关键字:BIM技术;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建设

1、前言

中国前所未有的能源短缺,建筑节能已成为当务之急。单位建筑面积的供热能耗是发达国家同类建筑物的三倍以上。新型的建筑节能设计不仅是对建筑环境工程师和设备工程师的挑战,也是对建筑师的挑战。不同的建筑节能设计在同类建筑的能耗方面差异很大。目前,先进的数据计算、实时动态仿真技术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是科学合理的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保证。

2、研究现状

目前,传统的节能设计方法并不能满足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实际需求。目前,设计师的做法是参考先进国家的生态建筑设计案例,应用我国现有的技术进行设计,却没有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也没有验证设计是否节能,是否经济和“绿色”。目前的建筑节能设计属于被动设计,处于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

对于建筑设计师而言,目前建筑节能设计相关软件的操作和使用,需要复杂的能量分析基础知识。大量专业数据和繁琐的输入工作使建筑师无法进行能量分析和模拟,这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无法直接分析设计解决方案的架构能量的重要原因。因此,BIM技术和能源分析应运而生,可以大大减轻建筑师的计算分析工作。

3、基于BIM技术的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具体措施

3.1BIM技术的运用

通过BIM技术,只要将建好的模型导入相关的能量分析软件,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能量数据。对于建筑师来说,这是设计绿色建筑的一个核心问题。GBS软件直接从BIM软件导入建筑模型,使用BIM软件中包含的大量建筑信息来构建精确的热模型,再结合当地典型的气候数据,进行能源消耗模拟,就可以得到一系列建筑供暖和制冷负荷的数据,如照明、暖通空调、空间供暖等。再利用专业的能源分析软件,模拟整个建筑的热性能和能量流,计算HVAC设备的负载,并分析整个建筑的能耗。

3.2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方式

随着基于BIM技术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开展,高校可以采取校企双方合作共建的模式,推广BIM技术,培养高水平高素养的综合人才。校企共建的模式中,企业提供BIM系列软件产品支持,负责策划和设计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并安排专家对基地建设和专职教师进行指导,对参加培训的学生进行测评;高校负责提供场地和建设运营经费,组织老师和学生参与实践基地的日常工作,配合实践基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参与有关的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

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BIM实训中心,拥有30余台设备。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的模式,完成了BIM实验与实训中心、BIM培训与认证中心、BIM研究与应用中心、协同创新与展示中心的建设,并完成了各个实践中心管理制度的建立。依托我校建筑学院的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城乡规划三个专业的背景,将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实现了BIM基础课程学习、各专业课程的BIM应用与分析、跨专业BIM协同毕业设计、专业课程BIM虚拟实验产品开发及BIM实际工程应用等功能,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

3.3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实施途径

在校企共建的模式中,企业提供BIM系列软件产品支持,负责策划和设计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并安排专家对基地建设和专职教师进行指导,对参加培训的学生进行测评;高校负责提供场地和建设运营经费,组织老师和学生参与实践基地的日常工作,配合实践基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参与有关的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

企业与学校通力合作,做好BIM人才培养工作,并调动各方资源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和优势互补构建BIM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支撑平台,开展BIM理论和技术的深层次研究和应用,是促进BIM技术发展和推动BIM人才培养的有效渠道,有助于提升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校企双方根据社会用人需求,通过对师资和学生培养,使学生掌握BIM技术,借助BIM实践基地进行BIM技术的研究和软件开发的学习,将成果应用于建设项目使其发挥作用,从而实现校企协同、共同育人的目的。

3.4校企合作开发课题

目前,培训质量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课程与专业职位不符。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整合,我们可以根据生产实践,过程导向设计,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文化的整合,在专业岗位的课程开发过程中设计课程。在该课程体系中,企业在专业课程的制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确保了课程体系的质量。

3.5实践基地转平台化

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和企业要联合建立科研、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基地,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项目研究,开展研究型人才培养,联合申请和整合现有技术平台。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共建企业研发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吸收科技成果的能力和经营能力,而不是单纯依靠资本和人力来实现规模和效益的量化扩张。必须以科技成果为主体,不断提高,这样企业可以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开发和生产,并真正达到促进科学和技术的转换的结果。

4、结束语

BIM技术是在建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仿真和模拟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BIM技术逐渐成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向,已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大型基础设施、交通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规划、水利工程、海洋工程等各类学科或行业中。高校将BIM技术纳入课程体系,并配合教学组建BIM实践基地迫在眉睫。随着基于BIM技术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开展,高校采取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的模式,推广BIM技术,培养高水平高素养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浩宇.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02-203.

[2]方筱松.BIM技术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9,99(3):133-135+138.

[3]范向前.“新工科”视角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9,98(02):21-24.

[4]高云丽.基于BIM技术在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建设的实践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No.488(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