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技综合大楼为例分析建筑平面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技综合大楼为例分析建筑平面设计

宋玺

关键词:医技综合大楼;建筑平面设计;要点

1、工程概况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技综合大楼项目拟建于院区西北角,用地面积约6365㎡,场地西侧为荔枝湾涌,北侧为荔湾湖公园,东侧为医院生活区和行政管理区,南侧为住院楼,规模1000床。本项目规划用地南北长201m,东西宽201m,呈三角形状。场地西侧为荔枝湾涌,北侧为荔湾湖公园,南侧为现状多宝路;东侧为现状龙津西路。项目用地地势较平坦,陆地地形标高7.1-7.3m,地形坡道约0.1-0.3°。场地按规划为医疗用地。

2、平面设计要点

2.1内部流线

内部交通流线利用谭兆楼与住院楼原有的交通核,用平台连接新旧交通核,使整个公共交通部分统一整合,对患者的标识导向性更为简约方便。利用西侧新建连廊把新建医技大楼和住院楼连接,主要通往医技楼的医生区,成为医生流线,与患者流线分流。大楼内竖向流线包括医护流线、污物流线和患者流线,结合平面人行流线。

2.2功能布置

①首层

首层做部分架空处理,并结合医技综合楼前后的庭院、绿化、小品,等创造良好的医院休息环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用连廊与“住院楼”连接,也体现了岭南建筑的特色,入口处与“谭兆楼”门厅结合处理方便内部管理。

功能布置上,首层布置放射科、介入中心与核医学科。放射科布置有2台CT、1台MR、以及3台介入DSA,满足放射及磁线影响的相关规范。核医学科中的PetCT与SpeCT放置在西南侧,满足单独检查的医疗流线设计。

②二层

药学部的中心药房和静脉配置中心设计在二层,利用专用垂直电梯与地下一层的药库相连接;西侧放置超声检查区域,按照医院整体规划,区域集中布置B超检查,其他普通B超与妇科B超分区设置。西南侧统一设置为医生办公生活区和药学部,设置专用垂直电梯进行出入。

③三层

检验科和部分妇研所用房设置在三层,西南侧为洁净区,主要功能为医生办公生活区域;中间为半污染区,主要是大空间的检验区域,实验区布置在北侧,设置PCR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等;西北侧为污染区,主要是设备及污物标本处理空间,利用大楼的专用污梯直下地下室,实现洁污分流。

④四层

四层布置供应中心、病理科、输血科和检验科的部分用房,供应中心布置西侧,按照从污染—消毒—洁净的流程设计,利用专用的污梯和洁净梯直接联系手术室。病理科位于区域的东侧,根据现代医疗病理实验功能与流程设计,并设置独立的排风系统,满足实验室设计要求。消毒供应室洁净区面积约500㎡。

⑤五层至六层

麻醉手术中心设置在五层,共23间,包含6间百级、4间万级手术室、12间万级手术室,并设置1间正负压转换手术室,设计上采用环保的空气净化系统和先进的气流控制模式,流程设计上要求“洁污分离、人物流分离”及区域有序梯度压差控制来防止交叉污染,保持洁净室的级别和无菌净化要求,功能满足医院开展业务需求。并通过交通核与连廊,通往住院楼与谭兆楼,麻醉及医生更衣生活区设置在南侧。洁净设备布置在五层的裙楼天面。为了便捷流线布置,重症孕产妇ICU设置在手术中心的上方,利用专用垂直电梯到达,共设15张病床,按照洁污分流的原则进行设计,并单独设置了探视廊,满足家属人性化需求。

⑥七至八层

集中布置产科用房和部分妇研所用房。妇研所用房整合标准的科研实验室统一布置,有利于实验管理流程;产科包括普通产房和重症产房。

⑦地下三层

地下三层地下室,主要功能为地下停车库,总车位数是178个。地下室其他功能区包含公用设备房、太平间等,地下二、三层布置核医学科的2台直线加速机组及配套用房。

2.3整体造型与立面

医技综合大楼整体造型与立面设计具有岭南建筑特色风格,在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给人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与现有“林护堂”和住院楼建筑风格在外饰面材料和颜色上协调统一,充分尊重现有环境,但又不失现代气息。在建筑的造型处理上,立面设计色彩上借鉴岭南传统建筑黑白灰色系,形体上强调横向线条,通过对骑楼、走廊、屋顶构件位等构件的有机组织,使建筑造型挺拔,简洁雅致,格调脱俗,于现代的清新中隐现着历史的风韵。

2.4无障碍方案

在院内的人行道都应按照规定设定道路纵坡、路口的坡道及提示盲道等。医技综合大楼建筑入口、入口平台、候梯厅、电梯轿箱及公共走道等地方均需充分考虑残障人士行动的要求,便于轮椅及拄杖者的通行,公厕设置残障人士轮椅标准厕位。

2.5建筑防火设计

新建医技综合大楼楼高超过24m,按照一类建筑、一级耐火等级高层建筑要求,全楼安装自动喷淋灭火系统,自动报警系统。

新建医技综合大楼防火分区面积为2000㎡,地下室车库防火分区面积为1000㎡,并且每个防火分区均有二个安全出口,防火分区之间设甲级防火门或防火卷帘。

高层部分楼层设二台消防电梯,与防烟楼梯合用的前室建筑面积大于10㎡,前室与楼梯间装设乙级防火门向疏散方向开启。

高层部位设置二部以上防烟楼梯,其中不与电梯合用前室建筑面积大于6㎡,前室与楼梯间装乙级防火门向疏散方向开启。

地下室机房门,每层空调机房门及电梯机房门均采用甲级防火门,竖向管道井门采用丙级防火门,待管道安装完毕后,每层井道楼板用混凝土封没。

2.6人防工程

防空地下室的位置、规模、战时及平时的用途,应根据城市的人防工程规划以及地面建筑规模、地下与地上综合考虑,统筹安排。

本工程地下室人防设计采用平战结合进行防空地下室设计,即战时考虑作为医疗救护工程,平时作为地下室一般的停车功能使用。

2.7地下室防洪涝工程

①流线优化—连廊设计

现状原有规划住院楼把医技与门诊功能分割开来,造成了住院人流与医技人流的混杂,因此在设计中创造一条从门诊楼到医技大楼的医疗街的概念,通过住院楼的立体连廊把医技与门诊连成一体,而住院与医技的连接则通过连体平台连接起来,从而创造出双线并行的医疗流线。

②连体设计改造

按照土地最大化利用,设计把新建的医技楼、谭兆楼、住院楼作为连体设计,提取谭兆楼与住院楼的中心交通核,利用平台把新的医技楼交通核连接一起。使流线贯通的前提下,最小程度影响原来两栋楼的功能布置。利用公共交通的连接,整合三栋楼的功能布局,重新作为一体化规划。本项目建设新增的连体平台和连廊等建筑面积已经计算入大楼每层建筑面积内。

结束语:

建筑平面在整个建筑项目工程中居于的基础性的地位,建筑平面设计作为建筑工程的载体,能够全面展示建筑未建成前的形象,空间,尤其是在医技综合大楼中完善建筑平面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2]《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763-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