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临床应用浅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1

黄芪临床应用浅淡

刁守香

刁守香肥东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安徽肥东231600)

[中图分类号]R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09)03-0095-01

黄芪为历代中医常用之药其性微温味甘,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与发表药同用能去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能熄内风,善治中风后气虚血滞或类中风瘀阻所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塞,口角流涎,小便频数,大便干燥,脉虚。又主痈疽溃疡者,以其补益之力能自内托长肌肉,则其溃脓自易排出,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止带,因此药能增进正气,但对诸实证,阳证及阳盛者忌用。

黄芪是治类中风气虚,即西医所谓脑血栓形成常用良药。如陈某,男,82岁,肥东塘文集人,其反复头昏20年余,加重伴左侧肢体麻木1周,头颅CT示;多发性脑梗塞。

在给予黄芪及相关药物治疗后,患者无头昏,肢体麻木感明显改善,由此证明,黄芪有推动瘀血的运行和消散作用,但仍要临床辨证施治,如脑溢血中风者则不宜选用,《衷中参西录》载天津某患者中风昏迷不醒,医曾用补阳还五汤(黄芪120g,当归3g,赤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一剂而亡,故应引以为鉴。

黄芪有利水消肿之功,其能补肺气,肺主宣发,由于肺气的推动,能使气血津液得以散周身,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无处不到。如《灵枢》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又肺主肃降失常,就会发生痰饮,小便不利,水肿等。临床实践中,也有体会,如昂某,男,58岁,肥东钢厂人,乏力伴肾功能异常1年余,肝功能异常5月,体检时可及颜面部浮肿,肝功能示:谷丙69u/L谷草77u/L白球比1.4肾功能示:肌酐154umol/L,给予黄芪及相关药物治疗后,谷丙29u/L谷草48u/L肌酐128u/L。2月后,复查谷丙39u/L谷草75u/L肌酐107u/L,治疗有效。浮肿减轻,症状改善。

黄芪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如《珍珠囊》说:“黄芪能补阳虚,自汗…实皮毛,益胃气。”因肺气虚弱,不能宣扬卫气输精于皮毛,而出现皮毛憔悴枯槁,致卫外机能低下,易受外邪侵入,卫气又司汗孔的开合,所以肺气虚可见自汗。黄芪主要是补肺气,肺气足而汗自止。门诊患者,陈某,女,32岁,反复感冒,平素易出汗,疲乏、胸闷、脉虚大,反复自服感冒和消炎药,症状控制不佳。考虑其为表虚腠理不密,则易为风邪所袭,卫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自汗恶风,治宜益气扶正,固表止汗。建议其服用玉屏风散(黄芪12g,防风6g、白术12g)随访服用一周后,自汗症状好转,3月后,反复感冒症状得以控制,故对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者,用之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黄芪治中气或胸中大气(宗气)下陷又是常用之药,凡脱肛、子宫脱垂、呼吸困难之气呼不出,胃下垂下利清谷等,都是气虚下陷之症。如张某,女,73岁,肥东龙岗人,反复咳痰喘30年,胸闷,心慌3年,加重3天,喘促气短,自汗,脉软弱,全胸片示:心影明显增大,考虑久咳不已,肺卫受损,故自汗短气,肺主气,行肃降之权,肺阴不足,阴虚有热,津液被灼,气逆不降,故咳嗽气喘,治宜补益肺气清肺化痰,降逆平喘,给予黄芪及相关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

综上所述黄芪确为治病良药,在临床应用中,正确掌握其治疗适应症,对提高临床疗效,促使病情转愈,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