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及预防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及预防策略研究

韩祥春

山东省青州市职工子弟学校262500

每次大型考试来临之前,孩子们被一股焦虑情绪所控制,既盼望得到好的结果,又没有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搞得自己每天紧张兮兮的。有些孩子甚至表现为肢体症状,食欲不振,寝食难安,易激惹,让周围亲近的人猛然间无法接受他的变化,孩子自己痛苦不堪,父母亲友也难于接受。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考试焦虑惹的祸。

在跟毕业班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跟我的同事认真总结了考试焦虑孩子的情绪表现规律,逐渐形成了一套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的有效措施。

一、从心理学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考试焦虑

人们在遇到重大事件之前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情绪,考试亦是如此。考试焦虑是焦虑的一种特殊形式,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是在应试情境里激发,受个体认知和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状态。造成考试焦虑的内部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素质和人格影响

现代遗传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的特点决定着神经系统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决定着大脑皮层分析与综合的特点,从而制约着个体心理活动的进行和发展。由于每个人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在神经类型的强弱上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对刺激产生的紧张程度有所区别。神经系统比较脆弱的人对环境刺激极易产生紧张反应,而神经系统较强的人即便对较强的刺激也只产生微弱的反应。人格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人特点。有些高中生长期处于不良环境的阴影下,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高中阶段)已逐步形成了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焦虑型人格”等。具有这种人格特点的人性格内向,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无能,对社交过分焦虑和担心,怕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

2.考试动机和自我期望

考试动机是考生应考的内部动力,但过强的动机会引起高度焦虑和紧张,从而影响考试时的状态。保持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则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考试期望是考生在动机的支配下,自我确定的考试结果的预期值或目标。初中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对当前生存的竞争、择业的竞争已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能感受到目前的学习成绩会直接影响到将来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机遇。但是这种自我意识有时候又尚不明确,容易对自己能力的估计过高,这样就容易导致自我期望过高。这种过高的期望会使得学生生对一些重要的考试过分看重,因此会过于担心考试失败带来的可怕后果,从而造成情绪高度紧张、焦虑,在考场上会出现心悸、出汗、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阻塞、坐立不安、内心恐惧等症状。这种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状态直接影响到个人正常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发挥,从而影响到考试成绩。

3.自我认知评价

认知在情绪的产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艾利斯在美国创立了情绪ABC理论。ABC理论主张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考试焦虑是考生对考试事件在认知上的歪曲,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且常常绝对化,以偏概全,或启动负性自动思维模式即认为考试失败会导致可怕的后果,严重地增加了考试焦虑的程度。

4.知识准备和应试技能

如果考生平时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对考试的难度和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没有足够的认识,考前又没有合理安排好复习计划,准备不充分,盲目应试,再加上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这样在考场上就会紧张,产生过度焦虑的情绪。

5.身体和睡眠状况

良好的身体素质也对考试起着关键的作用。考试前夕如果打疲劳战,不注意休息,缺少睡眠,往往会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从而影响整个机体的正常机能。另外,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不劳逸结合,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使脑细胞受到损害,从而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缓慢等,从而影响考试正常水平的发挥,加重考试焦虑。

6.除了以上内因,外部因素也会导致考试焦虑

(1)学校因素。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每次考试完毕后都会表扬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批评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单一化,只注重分数,过分表扬成绩好的学生或过分批评成绩差的学生都会加剧学生的心理压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担忧下一次考试如果退步,就会有损自己的名誉,害怕失败,进而害怕考试;而成绩差的学生则会形成“我不如人”的自卑感,怀疑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每逢考试就会精神紧张,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

(2)家庭因素。儿歌《读书郎》里唱道:“小么小儿郎,背着那书包进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那先生骂我懒呐,没有学问哦无脸见爹娘……”这首孩子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儿歌很好地解释了造成孩子们考前焦虑的外部因素。“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往往都把考试成绩作为孩子跳龙门的唯一门槛,当孩子成绩好的时候,逢人就夸,孩子成绩一旦退步则严厉地批评和责备。因此,逃避责备、获得表扬的砝码全在于考试了,学生不紧张焦虑都很难。

(3)社会因素。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看重高学历、高文凭。“一考定终身”的看法愈演愈烈,人为地加大了学生对考试的期望,很多学生认为如果考不好,以后的人生都将一塌糊涂。

二、用“我”的故事揭示考试焦虑与不焦虑的不一样后果

每年孩子临近中考的时候,我都要给孩子讲一讲我的切身经历。孩子们一边听故事,一边放松心情,同时认识到自我调适的重要性。

“中考前我一身轻松。记得考试前一天,老师给我们放了一天假,我没有像别的同学一样如临大敌,在家抱着书本埋头苦读,而是拿出一上午的时间,用一根缝衣针做成了一枚鱼钩,再找来竹竿和细线,为自己做成了一副钓鱼竿。下午我提着小水桶,带着自己的杰作来到村头小河边,在树荫下坐下,挖来蚯蚓穿在鱼钩上,在河边悠悠然钓起了鱼。柔风拂面,我倚在树干上翘起二郎腿,眯着眼睛看着鱼漂微微浮动,那种置身天地间的放松心情至今回味。晚上我用自己的渔获美美地犒劳了自己,带着放松的心情一夜好睡,第二天一身轻松地踏进考场。我感觉自己文如泉涌,每一道试题的答案争先恐后地涌现在我的眼前,我顺利地完成了中考答卷,成为村里第一个考入县城重点高中的学子。”

“带着父老乡亲的嘱托和期盼,一个农村娃第一次踏入县城,看到了宽阔的马路,看到了穿梭的车流,看到了高大明亮的教学楼,我很兴奋,也感到一种压力。这一切都不属于我,三年高中求学,我必须金榜题名,才能对得起在田间辛苦劳作的父母,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开始三年的苦熬模式,每天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入睡,走廊的廊灯下、厕所的路灯旁、被窝里手电筒微弱的灯影里,都留下了我苦读的身影。这种苦熬模式让我睡眠不足、高度紧张,我越在乎学习成绩,成绩越像指缝的流水,看得见,抓不住。三年苦读,高考来临,“黑色七月”的六、七、八号,我高度焦虑,头涨得厉害,几乎三夜没有合眼。高度的紧张让我最后一科考政治的时候鼻血喷扬,留下了一纸殷红的高考试卷。那年,原本能够考上重点本科的我只考取了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我的高考失利,就是因为自己不懂得自我干预,让考试焦虑成为压倒我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们听完我的故事,教室里陷入了一片沉思。

三、用活动体验式团辅活动放松亲子紧绷的弦

考前焦虑折磨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孩子们的父母。降低考试焦虑的幅度,就要让孩子们学会自我放松,就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学校毕业班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最终确定了一条用活动体验式团辅活动降低考试焦虑幅度的途径。每年临考前一周,学校“心灵驿站”的专职心理教师就会送来丰富多样的“菜单”,上面罗列出各种各样的室内室外团体辅导活动,学生们犹如一个个“吃货”,认真地挑选自己喜欢的体验活动,老师根据学生们的口味,把口味相同的学生召集在一起,把孩子们的父母邀请到学校,来一次心灵的SPA。看,这群人正在尽享“想象放松”的美妙:“转动脖子,脖子感到温暖和轻松。我的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流进左肩,感到温暖轻松。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流进了左手,感到温暖和轻松。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又流回左臂,感到温暖和轻松。我呼吸变慢、变得越轻松。心跳也慢,越有力。轻松暖流,流进右腿,感到温暖轻松。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流进右脚,感到温暖轻松。呼吸变慢、变深。轻松暖流,又流回右腿,感到温暖轻松。呼吸变慢,越来越深,越来越轻松。轻松暖流流进腹部,感到温暖轻松;流到胃部,感到温暖轻松;最后流到心脏,感到温暖轻松。整个身体变得平静。心里安静极了,已经感觉不到周围的一切,四周好像没有任何东西,我安然躺卧在大自然中,十分自在……”

随着老师的引导,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进入了身心放松的境界。看,那一群人正在享受音乐放松的美妙,春江花月夜、舒伯特《小夜曲》、肖邦《小夜曲》、月光曲……柔和美丽的音乐让大家进入一个静心的境界;看,那边一群人在做“大风吹”的活动,孩子们跑起来,紧张的情绪随着汗水一起消散……

考试焦虑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被这种焦虑所左右,导致考试发挥失常,造成终生的遗憾。作为老师,引导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战胜考试焦虑,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它,“任你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是我们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