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研究

刘芳

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医院150000

5讨论

糖尿病的临床类型主要包括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2型)和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DDM、1型),其中2型糖尿病例约占90%[6]。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即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常伴发心血管、肾、眼及神经病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病。

本研究中42例糖尿病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显效24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治疗显效率为57.1%,治疗总有效率为95.2%。

综上所述,合理用药能够使药效充分发挥,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光政.糖尿病临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5,(7):88-89.

[2]房伟.药学指导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8,(23).

[3]曾静,方毅.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现状及药物研究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7,(10).

[4]王涛,印晓星.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6,(5).

[5]徐庆海.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医疗装备,2017,(4).

[6]李雪贝,张良,冷远景,黄玉清.当代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20).

【摘要】目的探究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及疗效。方法抽选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42例糖尿病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显效24例(占57.1%),有效16例(占38.1%),无效2例(占4.8%),治疗总有效率为95.2%。结论合理用药能够使药效充分发挥,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药物;治疗

糖尿病(diobetesmellitu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水、电解质紊乱,以及高血糖为主要临床特征[1]。抽选我院收治的42例糖尿病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及疗效。现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42例糖尿病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56.4±1.2)岁。其中1型糖尿病6例,2型糖尿病36例。

2临床表现

2.1多尿:由于血糖升高引起渗透性利尿作用,一日尿量常在2~3L以上。

2.2多饮:因多尿丢失大量水分而口渴、多饮。

2.3多食:因胰岛素不足,体内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能量来源减少而易饥饿,进食量明显增加。

2.4消瘦:机体不能有效的利用葡萄糖而导致蛋白质、脂肪消耗增加,引起消瘦、疲乏无力。

3药物治疗

3.1治疗要点

3.1.1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

3.1.2治疗目的: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糖尿病症状,防止并发症,维持良好的健康和劳动能力,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3.1.3治疗措施:药物控制配合饮食调节及体育锻炼。

3.2药物选择

3.2.1口服药物治疗

(1)磺脲类: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刺激胰岛素p细胞释放胰岛素,使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率增加。用于经饮食控制不能降低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配合胰岛素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第一代药物有甲苯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妥拉磺脲等;第二代药物有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甲苯磺丁脲常用量为0.5~1.5g,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口服,最大剂量为每天3g[2]。格列本脲常用量为2.5~10mg,分1~2次餐前半小时口服,最大剂量不超过每日20mg。

(2)双胍类: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促进外周组织(如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少肝糖原异生,促进糖的无氧酵解,对血糖在正常范围者无降血糖作用,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可增强降血糖作用[3]。常用药物有甲福明(二甲双胍)每日剂量500~1500mg,分2~3次口服。由于双胍类药物促进糖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在肝肾功能不全、低血容量休克或心力衰竭等缺氧情况下,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应忌用。

(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用机制是抑制小肠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糖类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常用阿卡波糖(拜糖平)100~300mg,分3次与餐同服。

3.2.2胰岛素治疗

(1)适应证:①1型糖尿病;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伴高渗性昏迷;③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心脑血管急症;④妊娠、分娩手术;⑤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4];⑥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⑦糖尿病合并结核。

(2)制剂类型:按起效作用快慢和维持时间,胰岛素可分为速效、中效、长效三类。①速效胰岛素包括普通胰岛素、速效胰岛素锌混悬液;②中效胰岛素有慢胰岛素锌混悬液、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③长效有鱼精蛋白锌胰岛素、特慢胰岛素锌悬液。各类胰岛素均为皮下注射,仅速效制剂还可静脉注射。

(3)用法和用量:无论哪种类型的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应在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胰岛素用量因个体差异,各个剂量差异也很大,需按患者治疗反应情况适当调整。①2型糖尿患者可选用中效胰岛素,每天早餐前使用,开始剂量为4~8U,根据尿糖和血糖测定结果,每隔数日调整剂量或剂型,如午餐前尿糖仍强阳性,可用中效与速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早晨空腹血糖下降不理想,可每日2次注射中效胰岛素,直到血糖得到良好控制[5]。②1型糖尿病患者需强化胰岛素治疗,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可采用早晚前注射中效和速效胰岛素,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夜宵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或早、午、晚餐前同时注射速效胰岛素,夜宵注射速效胰岛素。另一种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法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用可调程序的微型计算机控制胰岛素输注的剂量和时间。强化胰岛素治疗时,低血糖症发生率可增加,要引起注意。

4结果

42例糖尿病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药物治疗显效率为57.1%,治疗总有效率为95.2%。详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