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较传统胃造瘘术的差异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较传统胃造瘘术的差异性研究

王颖蓝金钰丁雷王芬林陈劲周先勇

常德市安乡县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600

【摘要】目的:对比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和传统胃造瘘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收治胃造瘘术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30)和常规组(n=30)。常规组实施传统胃造瘘术治疗,实验组实施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35.4±5.2)min、住院时间(13.1±3.2)d,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的(61.5±7.1)min、(15.8±3.5)d(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3%,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3.3%(P<0.05)。实验组术后VAS评分(4.2±0.6)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的(5.5±0.7)分(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疗效显著,术后患者康复更快,并发症更少,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关键词】传统胃造瘘术;CT引导;皮穿刺胃造瘘术;临床疗效

[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theclinicalefficacyofct-guidedpercutaneousgastrostomyandtraditionalgastrostomy.Methods:60casesofgastrostomypatientswereselected,allofwhomreceivedtreatmentin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8toJune2019,andwerepidedintoexperimentalgroup(n=30)andconventionalgroup(n=30)accordingtotherandomnumbertablemethod.Theconventionalgroupreceivedtraditionalgastrostomy,whiletheexperimentalgroupreceivedct-guidedpercutaneousgastrostomy,andthetherapeuticeffectofthetwogroupswasobserved.Results:theoperationtime(35.4±5.2)minandhospitalstay(13.1±3.2)dintheexperimental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intheconventionalgroup(61.5±7.1)minand(15.8±3.5)d(P<0.05).Thecomplicationrateoftheexperimentalgroupwas3.3%,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theconventionalgroup(P<0.05).VASscore(4.2±0.6)intheexperimental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intheconventionalgroup(5.5±0.7)(P<0.05).Conclusion:ct-guidedpercutaneousgastrostomyhassignificantcurativeeffect,quickerpostoperativerecoveryandfewercomplications,whichisworthyofextensivepromotion.

【Keywords】traditionalgastrostomy;CTguided;Percutaneousgastrostomy;Clinicalcurativeeffect

食管癌患者进入晚期后会出现严重食管狭窄,这会对患者口腔进食造成严重影响,引起体质下降、贫血、电解质紊乱,造成后续化疗效果降低[1]。当前临床针对不能经口进食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以满足患者营养需求,提升体质。过去主要采取鼻胃营养管置入方法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近年来胃造瘘术开始应用于临床,该方法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升营养支持效果[2]。为明确不同胃造瘘术效果,本研究选择收治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分别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传统胃造瘘术,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收治行胃造瘘术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30)和常规组(n=30)。纳入标准:满足相应手术指正;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存在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常规组包括女14例、男16例;年龄范围27-71岁,平均(48.7±10.5)岁。实验组包括女15例、男15例;年龄范围27-70岁,平均(48.4±10.7)岁。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传统胃造瘘术,术前12小时患者禁食禁水。为患者行全麻,制作切口于上腹正中处,行荷包式胃造口术。实验组实施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术前12小时禁食禁水。为抑制胃肠道蠕动,术前30分钟肌注654-2。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开展上腹部CT扫描,确定并标记穿刺点。再次行CT扫描,确定并标记细针穿刺点。利多卡因麻醉后,行胃体穿刺,显示穿刺针进入胃内后,将少量空气注入,胃体内充气后,经细针将空气持续注入胃体内,直至上腹产生饱胀感。行CT扫描,对胃造瘘管置入穿刺点进行预定位,在预定造瘘口位置两侧应用穿刺针行胃壁和腹壁固定,穿刺胃壁后有突破感,并可见穿刺针溢出气体,注入造影剂行CT扫描,确定位于胃腔内,将胃壁和腹壁用丝线固定。瘘口处皮肤至腹膜用利多卡因麻醉,制作切口于造瘘口中间,皮肤和皮下组织钝性分离,向胃内持续充气,同时进行腹闭合胃前壁穿刺,将造影剂注入,后向胃底部送入胃造瘘管,CT扫描确定造瘘管头端位于胃腔内,将蒸馏水经造瘘管体外侧注入,外拉造瘘管,在皮肤上固定。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常见的包括切口感染、造瘘管周围皮肤感染、合并感染。应用VAS量表评估两组术后疼痛情况,疼痛越重分值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3%,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3.3%(P<0.05)。见表2。

2.3两组术后疼痛情况对比

实验组术后VAS评分(4.2±0.6)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的(5.5±0.7)分(P<0.05)。

3讨论

食管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进入晚期后会因严重食管狭窄影响进食,并因此出现体制下降、电解质紊乱,造成病情加重[3]。所以针对晚期食管癌患者需进行营养支持,以保证患者获得充足营养,保证后期化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提升患者生存质量[4]。

营养支持包括多种途径,例如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静脉滴入等。受滴入速度影响,静脉滴入输入容量受限,且患者较易出现静脉炎。肠外营养支持费用较高,可引起肠粘膜萎缩,且无法满足患者机体需求[5]。肠内营养支持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过去主要采取鼻胃管的形式,但患者较易出现鼻黏膜溃烂和感染[6]。作为一种新型肠内营养支持方法,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具有较多优点,操作者可依据CT扫描确定穿刺安全区、穿刺路径、进针角度,对胃腔充气程度进行评估,可避免损伤周围脏器,安全性更高[7~8]。

本研究选择收治胃造瘘术患者60例,对其分别实施传统胃造瘘术、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结果显示,实验组手术时间(35.4±5.2)min、住院时间(13.1±3.2)d,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的(61.5±7.1)min、(15.8±3.5)d(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3%,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3.3%(P<0.05)。实验组术后VAS评分(4.2±0.6)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的(5.5±0.7)分(P<0.05)。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胃造瘘术,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手术和治疗时间更短,患者术后疼痛更轻,并发症更少,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凯滨,黄肇云,罗剑云.支架置入或经皮穿刺胃造瘘术治疗颈段高位食管狭窄20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6(1):34-36.

[2]杜斌,王星,徐磊.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防治假性球麻痹所致吸入性肺炎[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7,11(5):379-380.

[3]韩廷超,王忠,王贝贝.透视下经口插管联合经皮穿刺胃造瘘的临床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7,12(11):124-125.

[4]孙军.数字减影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行胃肠内营养治疗食管贲门癌性狭窄18例[J].交通医学,2018,26(3):283-284,287.

[5]钟永锋,范利好.经皮穿刺内镜下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7,28(5):756-758.

[6]张学良.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与传统(手术)胃造瘘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2):74-76.

[7]林芳萍,黎逢弟,伍建平.经皮穿刺胃造瘘术在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7,22(6):21-22.

[8]黄华彬.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1(9):1171-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