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计消毒盒集中清洗消毒环节的改进与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体温计消毒盒集中清洗消毒环节的改进与效果观察

易隽

易隽(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641400)

【摘要】目的探讨体温计消毒盒有效的消毒保存方法及持续存放时间,为医院制定有效的体温计消毒盒消毒保存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100份方盘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份,对照组采取病房分散消毒管理,试验组采取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管理方法;对两组体温计消毒盒于消毒后保存的第1、3、5、7、9天每组每次分别随机抽取10份采样培养。结果观察组持续保存1-9天的体温计消毒盒细菌监测合格率均为100%,除第一天外,其余各天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体温计消毒盒采用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统一清洗能提高消毒灭菌效果,延长保存时间,提高无菌保存率,能有效减少测体温患者医院感染的机会。

【关键词】体温计消毒盒清洗消毒无菌检测

目前,国内各大医院临床工作中依然主要使用玻璃汞柱式体温计给病人测量体温。[1]玻璃汞柱式体温计与病人直接接触,要求一人一用一消毒。我院采用的是有盖的不锈钢盒盛装消毒溶液浸泡体温计,体温计消毒盒每周更换2次。体温计使用频繁,而盛放消毒溶液浸泡体温计的体温计消毒盒又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传染源。因此,做好体温计消毒盒的消毒灭菌对防止医源性感染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上常采用以病区为单位分散消毒管理体温计消毒盒,不能保证体温计消毒盒的消毒效果及无菌保存,存在使用后消毒不彻底,干燥方法不正确,体温计消毒盒保存期短,存放方式不正确,存放过程中易被污染等诸多问题。为了保证体温计消毒盒的无菌保存,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我院从2008年7月开始对全院体温计消毒盒的消毒方法进行改进,采取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高温蒸汽灭菌、无菌保存的消毒管理方法,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体温计消毒盒100个,“84”消毒液(有效含氯500mg/L),樱花牌喷淋清洗机(DEKO2000),樱花牌烘干机(DC2000),樱花牌高温蒸汽灭菌器(NSS-G12W)。

1.2方法

1.2.1消毒方法2010年1月,随机选取各病房使用后的体温计消毒盒100份,将体温计消毒盒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份。对照组采用病房分散消毒管理,即由所在科室采用“84”消毒液(有效含氯500mg/L)浸泡30分钟,戴无菌手套取出,冲洗干净后晾干,存放于干燥治疗盘备用。试验组将随机编号的体温计消毒盒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后,采用喷淋清洗机清洗消毒,烘干机烘干,一次性无纺布独立包装,高压蒸汽灭菌合格后发放到各病区,存放于无菌物品存放柜内备用。

1.2.2采样方法于保存的第1、3、5、7、9天,每次抽取10份方盘由专人对方盘内壁采样监测,参照卫生部2002年制定的《消毒技术规范》[2]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3]执行。将浸有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体温计消毒盒内壁反复涂擦,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振打80次后用无菌吸管吸取1.0接种于灭菌平皿,37℃培养48小时,观察平皿菌落数。合格标准:细菌总数≤15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

1.2.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由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0.05。

2结果

对照组采集50份标本中37份合格,总合格率为74%:检出的细菌有铜绿假单胞菌3株、枯草杆菌1株、表皮葡萄球菌等5株;细菌数>54cfu/件。试验组50份标本均无细菌生长,总合格率为100%。两组总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80,P<0.01),两组方盘消毒后不同时间细菌监测合格率比较,见表1。

表1两组体温计盘消毒后不同时间细菌监测合格率比较

3讨论

本研究结果示,试验组持续保持1-9天的体温计消毒盒的细菌监测合格率均为100%,除第一天外,其余各天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对体温计消毒盒的消毒采取消毒供应中心统一集中清洗消毒、高压蒸汽灭菌、无菌保存的消毒管理方法,可以提高体温计消毒盒的无菌保存率。用高压蒸汽法灭菌,不仅可杀死一般的细菌,对细菌芽胞也有杀灭效果,是最可靠、应用最普遍的物理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主要用于能耐高温的物品,如金属器械、玻璃、搪瓷、敷料、橡胶及一些药物的灭菌。体温计盒采用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清洗、消毒、发放的管理方式,节省了人力,达到了资源共享,避免了临床科室分散消毒管理的不规范,既减轻了临床护理工作量又减少了临床工作人员在无标准防护下消毒的伤害,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体温计消毒盒在病房中常采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在消毒的同时对金属类的体温计消毒盒也有腐蚀作用,如果冲洗不彻底,易造成氯剂残留,更会加速体温计消毒盒的耗损,增加使用成本。如果病区负责体温计消毒盒消毒人员未进行专业的消毒感染的培训,配置消毒液浓度不正确,消毒时间把关不严等,均增加了消毒不合格的风险。且各病区并未配备干燥设备,自然干燥或干燥不彻底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特别是有利于铜绿假单胞细菌的迅速繁殖,且该细菌容易形成生物膜粘附于体温计消毒盒表面,容易产生院内感染。

目前,国内对体温计盛装容器尚无统一的消毒管理方法,注重和病人直接接触的体温计的消毒,往往忽视对体温计盛装容器的消毒,容易造成医院感染。因此,采用体温计消毒盒在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消毒灭菌的管理方法,既保证了医疗护理的安全,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又在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医疗和管理成本方面作了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小明,石艳娇.体温计消毒盒的设计与应用.护理研究,2006,34(20).31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10.2-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