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清水河县黑矾沟窑址考察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内蒙古清水河县黑矾沟窑址考察报告

白瑾瑜韩瑛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010000

摘要: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是一处保存比较好明清时期窑址群。此窑址是我国北方民窑“磁州窑”系列在晋蒙交界处的传承与发展。它见证了明清遗民走西口,还与“一带一路”、草原丝绸之路有联系。现遗存古瓷窑27座作坊21座,大部分保存完整,有一些不同程度的发生坍塌。此文对窑炉和作坊一一进行文物现状评估,为之后的保护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黑矾沟;窑址群;文物现状评估;窑炉;作坊

1、文物本体概况

黑矾沟窑址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窑沟乡西南山脚下的黑矾沟谷内,黑矾沟全长2500米,弯曲曲折,坡陡沟深,海拔高程1100米。窑址群座北朝南,依坡而建,建筑特点多为圆形圆顶状(俗称馒头窑)和方形窑。大小不一,高者在12—13米,低者6—8米。窑体基本分为两部分,上下各有窑口,底部有出灰口。连接上下部分间有台阶,左右两侧为生产作坊石砌窑洞作坊,也是生产工人的住房。作坊为石砌窑洞式建筑,平面为矩形,总面阔10米以上,进深9米有余。内部呈“十”字形空间,沿东西向一字相连。黑矾沟内现遗存窑路27座,作坊21座,大部分保存完整。

2、文物现状评估

这次调研工作我们对窑炉、作坊从西向东进行了编号,对每个窑炉、作坊进行了现状评估。

东片区

2.1窑炉部分

窑炉共有27座,其中半倒焰馒头窑20座,馒头窑年代久远,建造最晚的也百年之久,馒头窑多属于古窑炉。窑炉多位于沟谷附近,长年遭受风吹日晒,雨水冲刷,均有不同程度损坏现象。剩余7座为20世纪60-90年代所建造的完全倒焰窑,大多保存状况良好。以下对窑炉现状进行分类描述:

现状一:保存基本完好馒头窑12座,编号为L5,L7,L8,L9,L11-17,L27。L5、L8、L9、L11-17,L27多建于明末清初。L7建于民国时期。其建筑现状,整体结构完整。窑顶、窑门、灰坑结构完好,外墙石头有风化裂缝现象,内墙防火材料脱落,烟囱只剩基础部分。

2.2作坊部分

作坊21座,是窑炉的必要组成部分,为石砌窑洞形式。大多主体结构,保存状况尚好。少数发生坍塌。作坊建筑门窗部分采用的是木构件,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内部的墙面抹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剥落。

现状一:保存基本完好的作坊有11座,编号为Z2、Z4、Z5、Z9、Z11-14,Z17-19。Z2、Z19建于清末。Z4、Z5、Z9、Z11-Z14,Z17建于明末清初。Z18建于20世纪80年代。其建筑现状,保存状况基本完好,结构状况良好。建筑外墙因风化导致部分砖石脱落。建筑门窗结构完好,框架大多缺失。内墙墙面有脱落。地面用当地就地取材的石材铺制而成,基本没有损坏,多被内墙脱落材料覆盖。

3、保护建议

黑矾沟古窑址群,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窑址群。其被列为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发现之一。内蒙古自治区“20大新发现”之一。对窑炉和作坊一一进行文物现状评估为之后的保护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之后需要确定核心保护区范围,建设用地范围。后续对其开发建设要避免在核心保护区选址建设。对窑炉作坊进行防护措施,避免进一步的损坏。对于窑址内部环境保护,因其地质地貌特殊,其水土流失、岩体风化、煤层自燃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和治理机制。对于窑址区周围的环境保护,周围煤矿的开采活动对文物产生了严重破坏,加重了水土流失等现象。对其周边开发建设行为需要进行严格监督管理。窑炉、作坊、民居都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采取聚落整体保护的思想,了解其聚落发展情况,将窑址保护与村落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么红杰段海龙.清水河县黑矾沟明清古瓷窑址调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2]王慧慧.古代窑炉遗址保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3]刘华春.谈内蒙古地区古磁州窑系陶瓷文化的现状及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7.06

[4]贺金龙.清水河县黑矾沟古瓷窑遗址建筑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6

[5]刘可栋.我国古代馒头窑的分布——略论古代的窑炉选型[J].瓷器,1979,(04):13-14.

[6]娜莉莎.关注濒临灭绝的“塞外陶都”——清水河窑区考查录[J].内蒙古艺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