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养生研究概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3

中医饮食养生研究概况

陈宏(甘肃中医学院2006级研究生甘肃兰州7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205-03

【摘要】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有着系统理论、丰富方法和手段的中医养生尤显其重要意义。如何合理、科学地安排饮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调理理论,对现代社会人们养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近十年来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和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养生饮食养生综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变化,人们对防病健身、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而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并验证流传的中医养生尤显其重要意义。几千年中医对人们自身的养生措施研究至深,开拓至广,形成了令世界感叹的根深叶茂的养生学。

养生,古代又称“摄生”、“摄生”、“卫生”“道生”。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属中医学特有的概念[1]。根于传统中医理论的养生学包含了顺应四时、调畅情志、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等多种行之有效的保健延年防衰的方法,其中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不能离开的生生之本,在“协调阴阳,顾护脾肾”原则指导下的饮食养生成为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历代医家也精求饮食调养之法,使中医食疗成为中医养生的一大特色。而后世之人也在这一方面研究和论述颇多。

饮食调养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饮食不当,可以随时引起多种疾病。《内经》提出了“食饮有节”,“谨合五味”等饮食调养原则,包括了对饮食的质、量、时及冷热等方面的要求。《内经》对饮食质的要求一是反对过食肥甘厚味。《素问·生气通气论》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二是提倡多样化饮食,反对偏嗜五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在饮食的量上,主张适量,反对太过和不及。《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外,《内经》还强调饮食必须定时,提倡“寒温中适”,所谓:“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王新华[2]认为:1993年我国营养学家提出的中国居民饮食建议的原则与《内经》是一致的。作者将饮食原则其概括为:①合理调配,包括:谨合五味,粗细结合,荤素搭配,寒热适宜;②食饮有节,包括:饮食以时和饥饱适度;③饮食宜忌;④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区别对待,灵活选食。

孟景春[3]在《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将饮食调养原则概括为四点:①饮食有节,寒温适度;②五味调合,荤素结合;③三因制宜;④顾护脾胃。其中提出,若要保持胃气功能的健全,平时要注意:食宜软、宜温、宜细嚼慢咽,还须经常保持情志的舒畅,不片面强调补益。

王继娜、王继强[4]提出:人体衰老的主要机理是真阳元精内乏和脾胃气弱,因此,在养生保健方面强调养性和饮食起居。讲究饮食调养是养生保健的重要途径。饮食要合理搭配,要有节制,食物的种类与调配要合理,要多吃五谷杂粮,宜清淡。同时饭后应到户外散步,有助于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叶玉妹[5]在谈养生时不仅提倡饮食要有规律,宜定时定量,不宜过饥过饱,不宜偏食。而且着重强调少饮酒。认为酒为五谷之津液,米曲之华英,适量饮用,可促进消化,补充人体热能和营养。但长期过量饮酒,可引起酒精中毒,多种疾病。孙清廉[6]认为饮食不节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应注意不可暴饮暴食、进食定时定量、大饥勿饱食,大渴勿过饮、不可勉强进食、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食宜暖、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食、食宜细缓,不可粗速、食宜专攻,不可分心以及饮食不可偏嗜等几方面进行调节。

王晓婷[7]总结出少食、慢食、素食、博食、淡食、冷食、暖食、鲜食、生食、熟食、洁食、干食、稀食、定食、选食、小食、早食、断食18种饮食方法,认为饮食养生要讲究方式。也就是说,不光要吃的营养,还要真正懂得吃的科学和方法。如果十八法能用得合理,用得巧妙,均能养生妙。

在研究饮食养生的诸多文献中,针对三因制宜这一原则的研究较多。尤其是因时饮食和因人摄食的内容。

1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是根据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营养食物。人的体质有阴阳、强弱的不同,而食物有类似药物的阴阳寒热偏性。一般来说,体质属阴偏寒者,宜选偏温热的食物;体质属阳偏热者,宜选偏寒凉的食物。刘林亚[8]提出可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其功能作用,合理地调配膳食,遵循饮食有节,寒温适度,五味调和,荤素结合,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顾护脾胃等原则,从而保健强身,防老抗衰。不同体质对各种不同属性饮食物质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匡调元[9]在《体质食疗学》中就提出了“辨质论食”的概念,强调每个人的饮食应按其不同体质而有所取舍:如阳虚畏寒者,宜食韭菜、煨姜炖狗肉等温补壮阳的食物;阴虚火旺者,宜食木耳、龙眼肉炖甲鱼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和木耳、香菇、新鲜蔬菜、水果、瘦肉之类,忌食高糖高脂,及有伤津耗液之弊的辛辣、腥膻食品及发物,如油炸食品、海腥、辣椒、羊肉、咖啡等。

杜昌宏[10]提出:不同身体素质的人,进补的食物应有所区别。“按中医理论,体虚就分阴阳、气血、五脏虚损等4大类12种。”阳虚者宜食羊肉、羊肾、猪腰、牛骨髓、狗肉、鹿肉、核桃、栗子、韭菜、豇豆等。阴虚者宜食海参、牛乳、猪肾、蜂蜜、银耳、芝麻、黑豆等。气虚者宜食羊肚、鸡肉、鹌鹑、鸽肉、鲫鱼、鳝鱼、泥鳅、燕窝、大枣、桂圆肉、饴糖等。血虚者宜食母鸡、猪肝、羊肉、猪心、大枣、桂圆肉、荔枝、胡萝卜、菠菜等。

蒲昭和[11]提出要根据人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年龄的不同进行食养:青少年时期不切忌峻补,中年不盲目大补,老年可适当进补,尤以补脾肾为要。陈颖楠[12]在讨论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时指出:老人脏腑虚弱,饮食上宜清淡为主,食宜暖、宜软、宜缓,禁油腻、粘硬、生冷之品,以牛乳及各类粥食为宜,亦可多食甘薯以通便。而婴幼儿、学龄儿童应在原有的全面配伍基础上相应多食用含赖氨酸高的动物食品及豆类,还应多食维生素含量多的水果、蔬菜以助生长需要。又如体胖之人宜多食蔬菜,少食肥甘之品。

刘泽萱[13]在探讨饮食与睡眠的关系时提出:择食应因人因时而异,不能盲目乱吃滋补。如盲目服用红参、鹿茸类滋补食物,会导致内火滋生,影响睡眠。

2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是根据时令气候的特点以及四时气候与内脏的密切关系,而选用适宜的营养食物。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调摄饮食,是中医养生学的基础[14],春天阳气开始升发,应宜补气,以助机体正气的升发,夏季气候炎热,需要清补;秋天,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药食为主,可选用芝麻、牛蒡、核桃、菊花、银耳等具有滋润性的药食,冬天气候寒冷,阳气深藏,需要温补,应多食温热性食品,以提高机体耐寒能力。中医养生之道告诫人们,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饮食的宜忌,很有必要[15]。在阳气生发的春季,应常吃一些清淡甘凉的水果,蔬菜,以免积热在里;在阳气隆盛的夏季,常遇暑湿,人体汗出较多,应常吃一些利湿消暑、养阴益气之品;在阳气收敛的秋季,气候凉爽干燥,宜多吃一些生津养液的食物;在阳气潜藏的冬季,则宜酌温补。

刘春圃[16]撰文认为:《内经》中所言“美其食”,并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讲无论食物的精粗,食之皆为甘美,所以不偏补,不妄补、不过量是饮食调节的重要一环。同时,饮食的调节要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以求与自然界相适应。如夏季气候炎热而湿重,饮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腻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黄瓜、鲜藕、青菜等。可用绿豆汤加冰糖代茶饮,既能清热解毒,又可利湿。

韩卫华[17]在探讨冬季的饮食养生中,提出根据祖国医学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观点,在冬天就吃而言,最能发挥保健功效的莫过于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枣、黑菇、黑桑椹、乌骨鸡、乌贼鱼、甲鱼、海带、紫菜等。

从食补的角度讲,对正常人而言,应冬食温热夏食凉。杜昌宏[18]在说明冬季食补的宜忌时着重强调了食物搭配的禁忌:“就以冬季进补的一些食物为例:食牛肉、羊肉、狗肉之后,即食绿豆、鲜萝卜、西瓜,如食用则会使前者的温补功能大大削弱。”

近年来对于科学饮食方案亦有较多研究与探讨。1989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膳食指南,对人们的膳食给了一个较为科学的指导。美国早在1992年其农业部就制定了指导大众健康膳食的“USDA金字塔”。然而,在USDA金字塔推广了十几年之后,美国各种与不健康膳食习惯密切相关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病、糖尿病等。韩富玉、徐莉[19]对新旧膳食金字塔之比较之后,得出结论:从整体来看新金字塔比旧金字塔的分类更详细,但量的限制更加宽松。其次红肉类(猪、牛、羊肉)要少吃。第三:不必喝太多的牛奶,因为大量饮用牛奶可增加前列腺炎和卵巢癌的患病风险。第四,植物油要多吃。第五,新金字塔提倡少吃糖制品,精制碳水化合物。新金字塔还建议适量饮酒和多摄取多维片。

作为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饮食养生,从古至今积累了大量的文献以供后人挖掘整理,对它的系统全面而详尽地研究,为人们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尚存不足,例如:文献研究条理性不强,规模不够;以具体客观评价指标对各种饮食方法效果的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多是老中医、养生家或是长寿老人的“经验谈”,或是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亦有人提出在有关中医饮食养生的文献资料中有不少主观臆断性强甚至充满迷信色彩的内容[20]。这些都值得致力于研究饮食养生的学者们斟酌的。

参考文献

[1]孟景春.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

[2]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孟景春.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

[4]王继娜,王继强.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与方法[J].福建体育科技,1998,17(2):78-81.

[5]叶玉妹.学《黄帝内经》,谈中医养生[J].中国中医药,2005,3(2):32-36.

[6]孙清廉.中医饮食养生观[J].家庭医学,1998,(19):36.

[7]王晓婷.饮食养生十八式[J].科学养生,2006,(4):23.

[8]刘林亚.传统中医养生观念与全民健身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8(24):5112-5113.

[9]匡调元.《体质食疗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

[10]杜昌宏.冬令食补“四宜”[J].现代养生,2005,(1):25-26.

[11]蒲昭和.食养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J].中国保健营养,2002,(2):23.

[12]陈颖楠.浅谈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J].福建中医药,1997,28(5):29.

[13]刘泽萱.中医关于睡眠的养生和饮食之道[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6,(11):64-65.

[14]盛星明.浅谈天人相应与中医养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1):41.

[15]张忠民.中医养生之道的时间医学观初探[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2(1):6.

[16]刘春圃.名老中医谈养生之道——养生三要素[J].家庭中医药,2001(8):31.

[17]韩卫华.冬季的饮食养生[J].现代养生,2004,(11):13

[18]杜昌宏.冬令食补“四宜”[J].现代养生,2005,(1):25-26.

[19]韩富玉,徐莉.新旧膳食金字塔之比较[J].山东食品科技,2004,(2):18-19.

[20]张雪亮.中医养生理论随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