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分层教学促进个性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2

实施分层教学促进个性发展

程珍妮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学生

作者简介:程珍妮,任教于浙江省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一、分层次教学法的提出

目前,我国正在实行课程改革,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于新世纪第一年正式颁布。它标志着我国的数学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

但是如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中差生就会难以适应。他们似乎被冷落、被遗忘,觉得成为多余的人,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厌学甚至辍学。

如何扭转这种教学被动局面,使所有学生在都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统一的教学模式与分化的学生之间的矛盾。我认为:分层次教学法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途径。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

1.因材施教的原则

“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2.心理效应原理

数学的“分层次教学”也有其心理学依据,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究实验表明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学生先天的遗传素质及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因而学生数学学习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完成同一数学活动所具有的能力的差异,与同一学生在不同类型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能力的差异。

3.新课标中的理念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三、“分层次教学”的策略

1.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品质以及心理因素,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组。

A组是按目标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C组是按较高要求教学的,给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领域和更多的发展机会,B组介于两者之间。。

分层时应遵循(1)主体性原则,即在教师的正确指导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做出选择,教师不能代替或强迫学生做决定;(2)动态性原则,即学生分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的,这对激励学生的上进是非常有益的;(3)新《标准》的评价理念,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的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

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落后的学生。只有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诚挚的爱心,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分层次教学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做到用爱心唤醒学生的信心,用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用上进心培养学生的恒心,真正做到以情促教。

2.教学目标分层

在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不同的目标要求。根据学生层次分别制定课堂教学的A层目标、B层目标、C层目标。

A层目标是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在不降低要求、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B、C层目标面向B层、C层学生,立足发挥学生潜能和提高教师教学艺术基础上,力争使B、C层次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提高性的教学目标。C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达到较高的要求的同时,应在创新和应用上有所扩展。

例如在讲“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时,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1)理解待定系数法的概念。(2)模仿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3)灵活运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4)归纳本节列关于待定系数方程的方法。这里1-2是A层目标,1-3是B层目标,1-4是C层目标。这样,课堂教学目标细化到层,避免以往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存在随意性、模糊性和单一性的弊端,强化了针对性、具体性,使教学目标得以具体化

3.教学过程分层

(1)内容设计分层。一方面,教材要按照《标准》中指出的要求,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与一定的训练,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便于教师发挥创造性。

具体的设计方式可以是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教学方法分层。分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第A层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设计问题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育原则;对第C层次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适当编入拓宽知识的选学内容,但增加的内容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3)例题教学分层。在分层教学中的例题教学,可以针对对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不同要求的例题和挖掘同一例题的不同层次教学要求上来体现。例如:在概率的教学中,对A组的要求是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例如从一只装有5个红球,5个黑球的袋子里摸出一球,这十个球除了颜色外完全相同,摸到红球的概率有多大?摸的黑球的概率有多大?B组的要求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号指定的要求。例如要在一个口袋中装入若干个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球,使得从中摸到一个红球的概率为五分之一,可以怎样放球?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在袋中放入1个红球和4个黑球。还可以继续引申为:在袋中放入球的数量只要满足红球与黑球数量的比为1:4就可以了。对C组可以更发散一些,只要满足红球与非红球的数量之比为1:4就可以了,比如1个红球,2个黄球,1个黑球,1个白球。这样的不同设计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练习、作业的分层

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可以设置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练习等多种层次;在设计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途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不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学习困难生抄袭作业的现象。

5.辅导分层

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两头学生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为此可以开设课外基础班,提高班,竞赛班。同时在学生当中成立帮教合作小组,开展互帮互学活动。

6.评价分层

对同一张试卷,有的同学感到很轻松,有的同学却望而生畏,久而久之,有的同学感到学有余力,学习的潜力不能充分开发,而有的同学却连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都会动摇甚至失去。所以必须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才施考。要按照《标准》的要求,避免偏题,怪题,和死记硬背的题目;要设计结合现实情景的问题,以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控制客观题的比例,设置一些探索题与开放题。

测试题由浅入深,拉开档次,确定测试梯度,同卷不同要求。如试题十道,外有加试题,A层必答前六道题,选答后两道题;B层学生必答前八道题,选答后两道题,C层学生必答全十道题,再选答加试题。

四、取得的成效

1.分层教学,课堂上学生活动面宽,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教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分层教学的实施为每个学生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所有学生都能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3.分层次教学不仅体现了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提高质量与减轻负担的辩证关系,而且还形成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合作的精神。

4.分层教学使学生既有竞争意识,又有合作意识。小组长能不厌其烦地帮助组员,组员也能够为小组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奋起直追。

5.分层教学使原本七年级数学平均分倒数第二且没有尖子生班级,在九年级的十次质量检测中每次平均分名列八个班之首,并且尖子生遥遥领先。

实践证明,分层次教学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又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宏云.合作分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J].黑河教育,2005(2).

[2]黄维栋.分层教学后班级管理的几个问题[J].江西教育,2001(5).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邮政编码:324000

ImplementingMulti-levelTeachingandPromptingInpidualDevelopment

ChengZhenni

Abstract:Multi-levelteachingcancorrectteachers’educationalthinkingandmakestudentslearnintegrantmathematicssothatdifferentstudentscanachievedifferentdevelopmentsinmathematics.

Keywords:juniorhighschoolmathematics;multi-levelteaching;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