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1例

/ 1

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1例

罗鸣1江中洪2薛强东3

罗鸣1江中洪2薛强东3

(1广东省梅州兴宁市人民医院皮肤科5140002)

(2广东省梅州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5140003)

(3广东省东莞市康华医院皮肤科523080)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2-0275-01

【关键词】色素沉着症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

1病历摘要

患者男,28岁。因躯干、腋下出现棕褐色斑片1年,于2010年6月25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腹部出现绿豆大褐色斑片,并逐渐扩大、增多,腋下、腰部、腘窝出现类似大小不等的棕褐色斑片,表面光滑无鳞屑,无自觉症状。当地医院诊治(诊断和治疗情况不详),疗效欠佳。患者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否认有焦油、砷剂等接触史,患者父母及其家族成员无类似疾患。

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腹部、脐窝、腰部、腋下、腘窝可见散在多个直径1~3cm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棕褐色斑片,互不融合,表面光滑,境界不清,皮损长轴大致皮纹走向一致,钝器摩擦后不出现风团(图1)。面部及双手暴露部位无皮疹,口腔粘膜、指甲、毛发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表皮突不规则下延,基底层黑色素颗粒增加,真皮浅层有散在噬黑素细胞(图2)。诊断: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

图1腹部、脐窝、腰部、腋下可见散在多个直径1~3cm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棕褐色斑片,互不融合,表面光滑,境界不清。

图2表皮轻度角化过度,表皮突不规则下延,基底层黑色素颗粒增加,真皮浅层有散在噬黑素细胞。

2讨论

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idiopathiceruptivemacularpigmentation,IEMP)是一种比较少见且原因不明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发病年龄多见于10~30岁,男女均可罹患,无明显性别差异,病程较长,数月至数年不等,皮损主要位于躯干和四肢非暴露部位,特点为多发性色素沉着斑,呈青灰色或棕灰色,指甲大小,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境界不清,无自觉症状,皮损主要见于躯干和四肢非暴露部位,组织病理可见表皮下层黑素颗粒轻度增加,真皮上层有较多的载黑素细胞,及非特异性单一核细胞浸润[1]。

临床上,此病需与色素性玫瑰糠疹、色素性荨麻疹、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神经纤维瘤病的咖啡斑、固定性药疹、色素性扁平苔癣、黑棘皮病相鉴别[2]。

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办法,有学者认为IEMP可在几个月至几年内自行缓解。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48

[2]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654

[3]JangKA,ChoiJH,SungKS,MoonKC,KohJK.Idiopathiceruptivemacularpigmentation:reportof10cases[J].JAmAcadDermatol.2001Feb;44(2Suppl):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