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分析

吕立峰

吕立峰

(乌苏市中医医院833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不同影响并研究其参考价值,以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3月各科室收治的患者,共213例,以此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106例,并给予未炮制的中药进行治疗,而治疗组患者有107例,且给予已炮制过的中药进行治疗。比较治疗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最后的临床疗效及其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①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得出: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得出: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9%,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2%,且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经过炮制后,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即中药炮制有其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词】中药炮制;药物用法;作用分析;临床影响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373-02

随着我国中药治疗的不断发展,其中药的临床应用范围也随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医治疗中的最关键环节属于中药治疗,其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医治疗的主要形式[1]。中药炮制是指临床医师根据各类型的中药特点进行具体的加工处理,以便发挥出最佳的药物疗效性的常用方式。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又以炒制、煅制应用的较为广泛。然而,据相关的临床医学研究显示[2],中药经过炮制后,较易发生药物功能的改变,其直接会影响到患者的临床疗效。因此,本文为了进一步探讨、分析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不同影响,对其展开了具体的研究,以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3月各科室收治的患者,共213例,以此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106例,其中,男性患者占52例,女性患者占54例,年龄均在20~49岁之间,平均年龄(30.51±5.23)岁,病程均在3d~1年之间不等,平均病程为(5.11±1.23)个月;而治疗组患者有107例,其中,男性患者占53例,女性患者占54例,年龄均在21~49岁之间,平均年龄(30.52±5.22)岁,病程均在4d~1年之间不等,平均病程为(5.12±1.22)个月。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因此,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可以进行组间数据良性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未炮制的中药进行治疗,而治疗组患者给予已炮制过的中药进行治疗。其中,治疗组的炮制方式均采用加热炮制法,如:利用炒、蒸等方式进行炮制[3]。

1.3观察项目

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最后的临床疗效及其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将患者的临床疗效又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三项。治愈: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已消失,且在医院的体检结果中显示为治愈,即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均达到正常;有效: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且在医院的体检结果中显示为好转,即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基本达到正常;无效: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未有任何变化或病情加重。

将患者的不良反应分为恶心、呕吐、头晕三项。若患者的临床治愈率越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越低,则代表该组的治疗方式相对较好。

1.4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研究数据,均在本次的研究结束之后,准确无误的记录于SPSS17.0统计系统中,其中,统计方法主要以计数资料为主,并采用卡方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进行表示,若P﹤0.05,则代表治疗组与对照组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可以得出: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组有40例(37.38%)患者治愈,60例(56.07%)患者有效,总有效率为93.46%;而对照组有29例(27.36%)患者治愈,54例(50.94%)患者有效,总有效率为78.3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可以得出: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组有1例(0.93%)患者发生了恶心状况,1例患者(0.93%)发生了呕吐状况,1例患者(0.93%)发生了头晕状况,即总发生率为2.79%;对照组有3例(2.83%)患者发生了恶心状况,4例患者(3.77%)发生了呕吐状况,5例患者(4.72%)发生了头晕状况,即总发生率为11.3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表2。

3.讨论

中药炮制是指中药材在应用或制成剂型前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据相关的临床医学研究显示,大多数中草药均附着有其他的异物,如:泥土等,有的甚至还伴有毒性,或不利于储存,但将原有的中草药进行一定的中药炮制,则可以让药材进一步得到纯净、降低毒性等炮制的目的。除此之外,中药炮制还具有其他的功效,如:改变药物性、降低药物的副毒性、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等。

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中药的净制、切制、加热炮制与加辅料制均可影响临床疗效。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应用的较为广泛。

中药经过炮制后的良好作用:(1)大大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能发挥出最大的药物疗效性[4]中药经过适当的炮制之后,能将原有的药物有效成分释放出来,进而达到增加药物疗效性的良好作用。(2)大大降低药物的副毒性,以此提高药物的安全性[5]中药经过一定程度的炮制,会降低药物本身所具备的毒性,如:苍术在经过适当的炮制之后,会将其原本的燥性降低(将原有的苍术醇含量降低),以此达到健脾祛湿的作用。(3)有效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据相关的临床医学研究显示[6],中药在经过适当的炮制之后,会改变药物本身的性能,因此,其应用的临床疾病范围也会相应的改变,如:生地黄本身具有清热、滋阴的作用,但经过加热炮制之后,则具有生精填髓的作用[7-8]。(4)便于调剂和制剂,如:矿物类、贝壳类等坚硬的中药物质,在经过砂烫等炮制后,会使其质地变为酥脆,这样的做法易于粉碎或煎出其中最为有效的药物成分。

根据本文研究,可以得出:①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46%,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8.30%,因此,与未经过炮制的中药相比,经过炮制的中药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②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9%,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2%,因此,与未经过炮制的中药相比,经过炮制的中药的药效安全性更为显著。这也由此证明了,中药经过炮制后,对临床疾病的疗效更为显著,且药效安全性更高,有其肯定的临床价值性。

综上所述,中药经过炮制后,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即中药炮制有其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崔方明.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5(22):121-122.

[2]吴耀华,吴佩霖.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3,(18):151-152.

[3]柳吉玲.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295.

[4]许慧.中药炮制对临床药效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2,02(16):93-94.

[5]顾金红.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J].现代养生B,2014,(11):257-257.

[6]曹宏伟.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5):550-551

[7]杜晔.基层医院用药应加强对中药炮制的重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6):164.

[8]林清义,杜丽君.浅谈中药炮制对临床用药的重要性[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10):908-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