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语文作业形式,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1

变换语文作业形式,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徐如芬

浙江省邱隘镇中心小学315101

摘要:贯彻新课程标准,课堂是主阵地,作业就是分战场。彻底改革过去那种机械、枯燥、繁重的作业形式,还学生以自主、生动、充满智慧与情趣的人文作业,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应当是我们共同探索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课程标准兴趣型实践型

一、当前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缺乏思考性。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教师布置作业还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如新课后的词语抄写,词语教学后的扩词、解释抄写等,学生在常年笔与纸的机械摩擦中,逐渐消钝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限制了思维的发展,同时也遏制了创造力的产生。

2.缺乏创造性。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与学生真正喜爱的作业不完全相同。多数教师布置作业时,只是翻开配套的练习册,选择其中的1、2、3或全选,很多作业训练就题目论题目,学生大量地做机械练习,被辅导材料、练习册、模拟卷牵着鼻子走。教师设计作业的创造性消失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被遏制了。

3.缺乏趣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教学总是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布置给学生做的作业主要是瞄准试卷的题目。书面作业多,口头作业少,动手作业更少。而且形式单一,内容乏味。作为教师,每天最头疼的就是第二天早上有学生作业交不上,究其原因,其实更多的应该从作业的性质上考虑,如果我们的作业抛开了选编精良、文质兼美的教材,抛开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很多可以吸引人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一味的抄写、背诵、听写,作业哪有趣味性可言,学生哪有兴趣去做。

二、探索语文作业新形式

1.设计兴趣型作业,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每个学生,每种个性,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作为教师,要充分提供展示他们的舞台。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布置“特色作业”,使其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2.设计实践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精巧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获得多种感官的协同合作,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1)实验。对于一些实验性强、便于操作的课文,学完之后,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实践一下,使其借助动作思维以外化内部理解,从而科学地理解教材。

(2)制作。有的课文学习之后,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介绍完成一个小制作,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绘画。《新标准》规定,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上网。课堂40分钟所学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城市电脑基本普及的今天,让学生回家上网查寻资料,既解决了疑难,又获取了知识,一举两得。

(5)调查。主要是指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用研究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它需要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多方面知识。

3.设计选择型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针对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中差生的接受能力去设计多梯级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

(2)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

(3)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

(4)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合作伙伴。

4.设计延伸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学习的外延和内延相等,语文教学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语文学习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要把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1)联系学校生活的语文作业。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利用学校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联系家庭生活的语文作业。建立学校、家庭双向交流的管理模式,让家长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

(3)联系社会生活的语文作业。社会生活处处有语文,随时可以学语文、用语文。

(4)联系其他学科的语文作业。将学科知识与语文作业结合起来,进行学科整合,既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构建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作业,设计丰富多彩的开放性语文作业,改变了传统的语文作业重书面,轻口头的训练;重作业数量,轻作业质量;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当然,我们并不是全部抛弃那些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因此我们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那么,学生的知识会在作业中获得,技巧会在作业中掌握,能力会在作业中形成,思维会在作业中发展,创新意识、自主能力也会在作业中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