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技术治疗复杂性和难愈性创面疗效观察

/ 2

负压技术治疗复杂性和难愈性创面疗效观察

邓献陈丽霞孙超郭芳松梁舜

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烧伤外科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目的:探讨负压技术治疗复杂性和难愈性创面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7例复杂性和难愈性创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的创面进入红期所需时间、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1周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复杂性和难愈性创面实施负压引流技术能显著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适于广泛推广。

【关键词】负压技术;复杂性、难愈性创面;治疗效果

复杂性创面和难愈性创面是临床常见病和高发病,同时也是临床创面修复的一大难题。复杂性、难愈性创面由于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创面修复困难,加之创面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血运、营养差,导致创面不易愈合,延长了患者的预后时间,并给患者的身心均造成了巨大的伤害[1]。近年来,随着各种引流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术被逐渐应用于各类难愈性创面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负压技术对复杂性、难愈性创面的影响,现对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7例复杂性和难愈性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7例复杂性和难愈性创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3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在18~70岁,平均年龄为(39.9±3.2)岁;创面愈合类型:下肢静脉性溃疡6例,糖尿病性8例,压力性溃疡4例,机器碾压伤3例,其他2例。对照组24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在18~70岁,平均年龄为(40.6±3.4)岁;创面愈合类型:下肢静脉性溃疡8例,糖尿病性7例,压力性溃疡3例,机器碾压伤2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

由个人因素引起的创面不愈合;不愈合时间超过两个月;创面面积在3cm×2cm~40cm×20cm,中位面积89.65cm2;均经细菌培养鉴定结果为阳性;排除认知障碍及语言功能障碍者、休克、脓毒血症者,无肝肾功能障碍及肿瘤等重大合并症;均同意配合资料收集。

1.3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患者使用药物、清创植皮、皮瓣等方法修复创面。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根据患者创面的形状修剪负压引流材料,将剪好后的材料放置于创面,与皮肤完全接触,对于较深的创面需要多块负压引流材料重叠覆盖,随后采用透明贴膜封闭整个创面,不留空隙。将引流管通过连接套管连接于中央负压终端,将负压吸引装置放在低于创面20厘米左右的位置,给予患者持续负压吸引。护理人员需定期为患者冲洗引流管,预防导管堵塞,常规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性状、引流量、负压情况。给予患者适量抗生素积极预防感染。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进入红期所需时间、愈合率等相关指标。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观察组的创面进入红期所需时间、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1周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3讨论

复杂性、难愈合创面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难度,由于该类创面的局部缺乏良好的血液血运、新血管缺乏,组织再生缓慢[3]。另外,复杂性难愈性创面容易受微生物感染,感染后炎症反复迁延不愈,可能引起纤维增生组织及瘢痕组织形成,影响后期植皮效果[4]。

负压引流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促进创面愈合措施,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创面的治疗中,对复杂性、难愈性创面愈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负压引流的作用机制是保持创面湿润,杀灭局部细菌,减少创面感染,通过促进创面局部的新血管形成,提高创面血液供应,促进肉芽组织形成。谢惠等[5]在报道中指出,对难愈性创面患者实施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更有助于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创面进入红期所需时间、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1周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对复杂性、难愈性创面实施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后,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负压引流技术虽然具有一定的清创功能,但不能代替清创处理,对于污染严重且合并严重感染的创面应进行彻底清创,清创后可降低引流管腔堵塞的发生率,更有助于促进复杂性、难愈性创面愈合。

参考文献:

[1]韩飞,陈郑宇,李鑫,等.改良可灌洗式持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2012,08(1):40-42.

[2]唐毅,吴国勇,黄光平,等.间歇式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难愈性感染创面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5):154-156.

[3]刘国红,高琴,李琼,等.应用改良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治疗难愈性伤口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11):975-976.

[4]黄晓栋.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难愈性烧伤创面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9):2992-2993.

[5]谢惠,陈学军.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30):4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