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2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刘辉(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理念。而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又多次提出和阐述“科学发展观”,赋予发展观以“时代,历史,现实”的内涵。经过一系列的深化和总结,党的十七大将其概括为:“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发展是第一要义,也就是说一切政策和措施都应该以发展为前提。发展才是硬道理,唯有发展才能生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产生在世界人民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索和中国人民历史创造的交汇上。发展应当是包括社会各方面因素的,系统的,综合的进步过程,而不是个别指数百分比的增长。”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社会的各种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革命性的因素。人的素质如何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人类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增长要以提高人类的福利为目的。我国在新世纪适时提出了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提出正是人类长期发展经验的总结和人类发展思想的结晶和升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全面发展时期重要目的,坚持协调发展是其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重要体现。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要全面处理好这三种关系。全面发展包括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社会,经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等。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是一个涉及自然,人,社会的永恒的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的有机统一。可持续发展关注社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要实现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要贯穿和实施统筹兼顾的原则。统筹资源的配置,扩大优化资源的覆盖面,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正确树立好改革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兼顾公平,效率优先。

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内涵

所谓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运用并指导教育领域中来。社会要发展,教育当然也要发展。当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因此,发展也是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中一方面是指“教育的发展应当不断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坚持人性化结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树立教育的生命性,未来性和社会性价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另一方面,教育研究是靠人来做的,教育研究质量取决于教育研究者的素质。因此教育研究应以人才为基础,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全面的教育发展观首先“必须坚持和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普及教育,提供受教育者的素质和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其次要推进素质教育,是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树立协调的教育发展观,首先要协调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从而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和提高教育服务的贡献力。其次要处理好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各类教育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树立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必须要有整体性,全局性,前瞻性的战略发展观,要关注整个教育的长期发展与教育个体的长期发展的统一。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利用和保护现有的教育资源,维护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教育发展要充分考虑人的承载力,资源支撑力和社会承受力的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发展同样应该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城乡间的教育资源,统筹师范学校创建和薄弱学校的改造,统筹兼顾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等。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特点。下面我们将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特征,阐述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来对其改进。

(一)促进东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

首先要有强有力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以促进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中西部地区学校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其次是对现有的教育发展政策和策略进行应有的反省和调整。具体的措施如:提出相应政策鼓励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到西部任教,以保证西部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西部贫困地区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待遇,中央财政应给予专项支持;西部地区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状况和地理条件等实际情况确立本地区的教育基准,并以此来调节和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对西部贫困地区生源实行优惠甚至全面政策,但毕业后必须回家乡工作一定年限。

(二)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教师选聘时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三)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基础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基,普及义务教育也是社会公平的根本要求。要普及义务教育首先要增加对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分阶段的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政策,这一政策对加快义务教育的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有学者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部’。因此,必须在大力抓好普通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认真开展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经济,科技,教育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一方面要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围绕当地经济建设确定专业,安排课程,办好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另一方面,要在普通中小学上好劳动技术教育课。普通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此外,面对中国职业教育生源差,素质不高的现状,我们认为应该对此尝试进行一些改革,例如对职业中学的学生高考除文化课之外再加上专业技能分数,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做奠基。

(3)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全面系统的分析和和解决。为更充分合理地利用高等教育资源,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首先,改革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建议根据高校统一考试录取为主,自主考试录取为辅,逐渐扩大高校统一考试录取权的原则。普通高校录取考试以着重考查学生的专业发展潜力为主,各高校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在组织一次单独考试,将统考成绩与单考成绩结合起来进行录取。其次,改革就业制度。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改革专业与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R].

[2][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

[3][5]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发展·2004[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6][9]郑金州,中国教育研究新发展·2005[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