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电视新闻报道的魅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现场电视新闻报道的魅力

秦素珍

秦素珍

(方城县广播电视台河南南阳473200)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现场报道做为电视新闻的一种报道形式,以形象、直观和真实,达到让电视观众产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中的感觉。笔者认为,电视新闻用现场报道,是充分发挥电视之优势,展现电视特有魅力的有效途径。

现场报道,视听兼备、声画并茂,它用图像和声音将新闻实事传播给受众。与其它形式相比,它具有将图像、解说、同期声有机结合起来的特点,合理运用现场报道则能完善和升华主题思想,丰富画面信息,扩展思维空间,增强电视节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可增强电视的无穷魅力。在现场报道中,音响始终伴随着记者的口述,这些现场音也始终感染着观众,进一步强化新闻现场感。一篇报道,如果只有播音员播读文稿和电视画面,而没有现场报道,对观众来讲信息场的立体感就少许多,而现场报道的恰当运用,会对观众的视觉、听觉形成立体“笼罩”,产生空间感和现场感,这就使现场报道比一般报道更有身临其境的强烈效应。

近年来,现场报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报道形式越来越受到各地、各级电视台的重视和采用。比如中央台《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节目,几乎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现场报道。每逢重大节日、活动、重要事件等,现场报道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现场报道灵活多样,无疑大大增强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可听性,定会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应该说,现场报道的采用,它可以使本来就是真实的电视报道更加感人,这是解说、画面、配音所无法替代的。这同时对我们电视新闻记者提出更高的采访要求,当一个重大事件发生时,我们的记者就可以在新闻现场,把自己观察到的这一事件的亲身感受,通过现场报道,同步叙述给观众,让广大观众在新闻发生的同时,第一时间了解这一切,这样使报道更为真实可信,更能抓住人心。

一、现场报道最能体现电视新闻的特点

1.现场报道使电视新闻同步化。电视采访,记者、主持人来到新闻现场,面对镜头,向观众陈述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情况及现场声等,并引导镜头在现场的不同场景间转换,报道新闻真实,实现了同步化。电视报道中同步化,是指记者在采访客观存在现实中,采撷、整理出来的主要事实,奉献给观众后,使记者与观众实现心灵沟通,产生一种思想上的“共鸣”。

2.现场报道使电视新闻现场化。顾名思义,现场报道,是记者在现场观察、采访,在现场叙述报道,并把自己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叙述给观众,加上一些恰到好处的现场声,在观众头脑中产生“如同新闻现场一样”的感受,给人一种原汁原味的印象。如定向爆破的爆炸声,配合画面,则准确传达出爆破成功的讯息。如果报道一场音乐会,无论播音员怎样解释音乐会获得的巨大成功,都不如用现场观众的掌声来表现更加现场化,使人信服。

3.现场报道使电视新闻个性化。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特点,现场报道使电视新闻的特点和优势更加突出。因为新闻现场是记者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再通过他们的现场报道在电视新闻中讲述出来,扩大了观众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屏幕上露面,来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使电视新闻更鲜活、更可信、更具个性。才会使观众想看、愿看、爱看,才能让观众自觉参与节目,改变过去“我播你听,我采什么你看什么”的传播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区别于其他新闻媒体,用带有电视特色的东西来报道,写出具有电视味道的新闻来,更好地凸现电视的特性。

二、现场报道包括视觉和听觉两个因素

在表现中应注意听觉因素,使之成为整体结构的一部分,与解说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形成独特的语言优势。表现的内容通常有:

1.过去发生的事情。对于某些事情,通过解说或象征性手法再现,不如当事人或见证者讲出来真实、可信、生动。

2.人物的情感和感受。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们的感情语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自然而然地产生喜、怒、哀、乐,带有相应的感情色彩,如果用画面加解说的形式来表现它们,显得意犹未尽,合理加进同期声,则会使观众产生立体感觉,仿佛亲临其境。

3.人物的观点和看法。用事件的当事人、见证人或权威人士对事件发表观点和意见,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而通过解说表述观点和看法,则伴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易使人们接受。

三、现场报道的主要形式是恰当运用同期声

同期声是指在现场采访中拍摄图像的同时记录下来的现场声音。包括现场音响,人物访谈以及记者的口头叙述等。它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以真实、生动、活泼的特点,扩大表现的可能性、丰富性和艺术性。合理运用同期声,是提高电视节目权威性的重要手段,可以使观众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1.增加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事件现场由当事人、目击者或权威人士直接讲话,用同期声来表现活生生的事实,比解说更令人信服,可以起到“事实胜于雄辩”的作用,更能深化主题,加强报道力度。

2.增强客观性和现场感。只有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所报道的事件才易于被观众接受。由当事人、目击者或权威人士直接发表议论和观点,避免了主观介入和说教。“创作者”的思想和倾向,往往隐蔽在生活本身之中,收看时,观众依据屏幕上展现的具体社会形态和真实生活情况,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蕴藏在电视节目中的思想内涵,有一种仿佛被带到事件现场,参与事件进程的感觉,让所报道的实事更真实地出现在观众面前。

3.增加感染力和说服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信息的重要工具。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感染、暗示、影响”作用,观众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信息的本身,而是几倍于这个信息的效果。人物的情感通常受到当时所处环境和心理活动的制约,当人物被带到事件的特殊环境中时,其声音就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既表意又表情。因此,同期声丰富了画面的信息量,它给予人们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决不是一系列安静的画面所能比拟的。

4.使人物更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同期声不仅给观众认识人物奠定了一个可靠的物质基础,而且对认识新闻事件,自然环境、社会形象开辟了一条生动、形象的感知渠道,对于区分人物的性格类型,表现人物对发生事情的关心程度及其心理、情感、素质等具有特殊的功能。它能用事实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使刻划的人物形象更贴近生活。

四、现场报道中同期声的运用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在后期制作中,对同期声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是简单的编辑方式问题,而是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把图像、解说、同期声进行优化组合,做到和协统一,恰到好处。在录制同期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同期声要鲜活生动,切忌冗长呆板。为获得良好的效果,在前期采访和后期制作中要对同期声进行选择。前期要善于选择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或权威人士,善于提出问题,并且提问要简洁、具体,如果提出的问题太空太大,采访对象的回答就会冗长乏味,自然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后期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再次对同期声进行取舍,使之短小精悍。

2.运用同期声要层次分明。采访对象是理所当然的主角。但是我经常可以看到个别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交谈时,或做不必要的诱导式提问,或说一大套无内容的开场白,或拿手中的话筒当指挥棒,这样的采访,显然给观众一种主次颠倒,喧宾夺主的感觉。

3.要讲究和协统一。图像、解说与同期声之间的合成要讲究和协统一,让观众感到生动活泼,合乎情理,乐于接受。同期声的人物选择要有典型性,声音录制要清晰,让观众听清听懂。

当然,现场报道也不是什么题材都适合搞的。采用这种报道形式,至少要求新闻事实本身有较强的新闻性,现场有较为丰富的音响等。这就要求我们新闻记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思考、场所报道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自如地控制好新闻现场,把握好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