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例脑梗死患者阿加曲班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 1

5例脑梗死患者阿加曲班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魏雪荣张娟

魏雪荣张娟

(解放军309医院北京100091)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

1病例介绍

2014年8月至9月,我科为5例脑梗死患者实施阿加曲班的治疗,5例均为男性,年龄在44-74岁,均表现在肢体活动不灵,发病时间均在48小时内。5例患者分别进行了阿加曲班的治疗。方法:通常在开始的2日内1日6支(阿加曲班注射液60mg)以适当量的输液稀释,经24小时持续静脉滴注。其后的5日中1日2支(阿加曲班注射液20mg),以适当量的输液稀释,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支(阿加曲班注射液10mg),一次以3小时静脉滴注。治疗后患者的神经症状、肢体活动、日常生活得到了改善,预后良好。入选标准:1)起病48h以内;2)无全身严重并发症;3)头颅CT排除出血;4)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的肢体偏瘫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的的再次发病患者。

2护理

2.1治疗前的准备

2.1.1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在患者的双上肢各留置一条静脉通路,一条供阿加曲班泵入,另一条供常规治疗液体静脉输液用。同时准备微量泵,心电监护等溶栓所需药物和器材。

2.1.2排除禁忌症:询问病情,准确快速的采集患者信息,排除禁忌症。如出现出血性脑梗死的症状或近期内有严重的脑出血、消化道出血或有全身严重的并发症者。

2.1.3注意做好心理护理,将患者的病情、阿加曲班治疗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风险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清楚,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鼓励患者,减轻其悲观失望和恐惧、焦虑的心理。鼓励其说出自己的顾虑,消除其消极心理状态、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治疗过程中的护理

2.2.1阿加曲班不能与其他药配伍静脉滴注,要单独建立一路静脉通路。开始24小时内阿加曲班注射液1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30ml中,以12.5ml/h持续泵入。24h后给予阿加曲班注射液2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每日两次静脉滴注,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并在3小时以内静注完毕。

2.2.2在静脉输液中,应专人陪护,保证液体输入顺利。少数患者可能有休克、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血压降低、呼吸困难等)出现,所以要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终止给药,立即报告医生进行适当的处理。

2.2.3仔细观察用药过程中的出血征象,如有便血、牙龈出血、泌尿系统出血等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

2.2.4用药过程中要询问患者病情,详细记录患者神经系统缺损功能改善情况,监测生命体征。

2.2.5由于药物要持续滴注,嘱患者尽量不要下床,提前训练在床上大小便。以免给患者造成不便。

2.2.6患者情绪的变化,发现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时给予安慰和开导,及时把一些好转的信息反馈给患者和家属,以增强其信心。

2.3溶栓后的护理

溶栓后1周内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患者进行有效率及神经功能评定,每周查血常规、血流变学、凝血常规变化,密切观察患者各系统的出血征象,如患者出现头晕、呕吐、血压升高等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快速处理措施,及时复查凝血功能的改变。尽量较少各种有创操作,如留置胃管、尿管且穿刺后要延长按压时间。

2.4治疗后的康复训练

治疗期间鼓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1周后进行康复训练,患者不能自主活动时,保持关节外旋,预防肌肉萎缩,一旦能自主活动后,应鼓励患者积极下床活动,并积极增加肢体活动的训练,随着患者站立平衡和负重能力的提高,在平衡杠杆内的平衡训练后可进行独立的步行训练。对失语患者要与家属配合,与患者多交谈,进行简单的对话,让患者做伸舌卷舌动作,不懈的进行锻炼。根据患者的恢复能力,每天指导患者刷牙、进餐,穿脱衣服,逐渐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5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后定期到医院复查,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禁食烟、酒,合理饮食,低盐、低胆固醇饮食,少吃动物脂肪,多吃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水果、蔬菜。饮食要规律,要定时、定量,不可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坚持运动的习惯,生活作息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避免脑梗死的再次发作。

3体会

通过对此患者的护理,提醒我们阿加曲班治疗脑梗死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在治疗前我们要严格筛选入选标准,建立静脉通路;治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观察患者肢体恢复及血运情况;治疗后做好康复训练,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坚持运动的习惯,生活作息规律,适当锻炼,逐渐患者提高自理生活的能力,对于错过溶栓时间窗及有溶栓禁忌症的患者,适时使用阿加曲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的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清堂.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饶明俐,林世和.脑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7-180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R].200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