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心理健康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刘杨

刘杨(通化市东昌区朝鲜族学校小学部吉林通化134000)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面对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科学性的、实践性的对学生实施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学设计;研究;实践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会调节心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心理认同,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开启学生的心扉,滋润学生的心田,温暖学生的心怀,叩击学生的心弦。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强化教学设计,上好每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眕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呢?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方法与实践是非常的重要。

1.营造轻松、和谐氛围真诚与学生沟通

心理健康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为开展心理健康而专门设计的一种课程。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现的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所以,在教学中,要极力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真诚的与人沟通,说出自己的心理话。

2.真诚贴近生活实际,力争课堂活动形式多样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谈论和学生有密切关系的、学生最需了解的话题,才能使学生对心理健康课感兴趣,从而使健康课起到良好的效果。

2.1妙用故事法;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新课时巧妙地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旦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大家一起做》一课的情境创设时,不妨用故事导入法:通过小故事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相携共进,才能实现双赢。毕竟,团队的力量远大于个人的力量。还可以通过游戏来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2.2情境剧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笑声中给人以启迪与教育,在教学中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恰到好处地让学生用表演情境剧的形式导入活动效果极佳。

如:在教授《客人到我家》一课时,可用情境表演法导入活动,内容是:家里来了客人,小杰凑到妈妈和阿姨跟前,说个不停。妈妈让小杰出去玩,要和阿姨谈工作,小杰不听,还把阿姨的茶杯碰到地上了。妈妈批评了小杰,小杰坐在地上,委屈地大哭起来。

情境表演后,学生会有许多感想,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剧中的客人,你会怎么做?学生通过看表演、谈体会,情不自禁地进入教学活动。

2.3音乐导入法;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更喜欢听歌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心里特点,课前使用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歌曲,对帮助学生进入活动会起到一定作用。

如:在《阳光总在风雨后》一课导入时,直接用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创设情境即可。

除此之外,情境创设还有多种方法:如:情感感染法,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教学活动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以此打动学生的心,启发学生的情,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形成交融教学氛围。开门见山法,就是上课时教师直奔主题。方法不一,无论使用那一种方式,要因教学内容而定,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3.教学目标要明确

一堂课的内容确定后,应注意教学目标的定位,应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心理教育是逐步形成的,不能急于求成,目标的选择,也不能超过学生的接受性。所以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学目标一定要因课而定,因学生而定。

如:六年级女同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逐步成熟与变化,随着知识的增加,社会接触面的扩大,特别是早期性征的出现,这时会出现青春前期心理卫生的变化。面对这种情况,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开展青春期的性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提高情感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再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依赖性心理较强、意志力较差、情绪多变而冲动、通过以上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

4.教学内容要灵活

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其它学科不同,一般不受教材的限制,教师可根据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等因素,自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确立应根据以下特点。

4.1选择学生成长过程会遇到的困难或难题作为教学内容,如男生、女生如何相处、师生关系、与父母的代沟等人际关系的问题。由学习状况引发的关于自我评价、自我期待及认识偏差的问题,均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着眼点;价值观、成才观、人生观、责任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更是一种社会需要。

4.2应依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发展状况而确定,使之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为主。如:自信心的培养、挫折教育、人际关系、学习焦虑、前途理想教育等。

5.要讲方法、重体验、互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课也称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求心理教师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出发,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团体活动,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与提高。为此,教学活动要讲究方法。良好的方法与手段是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成功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可采用多种活动方式与方法,如心理短剧、心理游戏、角色扮演、理论讲授、故事讲解、心理测试、案例分析、演讲辩论、行为训练、师生对话等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践活动,只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和分享的平台,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还要依体验和分享来完成。

体验: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

从心理学讲,体验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体验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的。体验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情感性,即对某物有体验,必伴随对之产生某种情感。情感是体验的核心,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体验,也就不会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更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其二:意义性,即主体对某事物有着深刻的体验,必然会理解到它在主体心目中的独特意义,或者形成某种联想、领悟。体验是一种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其三:主体性,即亲历性,是指体验者亲身参与活动,并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去感受、去构建,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

如:在教授《感恩的心》一课时,让学生在亲情游戏、生活感悟、情境表演等活动的基础上,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学生走进活动,去理解、去感受、去构建、去升华。有的学生在感受母爱时,说平日妈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视为家常便饭,有时面对妈妈的唠叨还不理解,现在想想真是不应该,越说越激动,乃至流下了泪水。

实践证明,活动只是载体,体验才能使情感达到高潮,如果我们设计的活动只是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学生就不会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没有体验,也就没有分享,因为分享是学生个体体验的交流。

分享: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机能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肖伯纳曾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以上说明了分享的必要性和意义与价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仅仅是满足学生个体独自获得经验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同学们把自己的体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如:《感恩的心》一课,实话实说、感受父母恩情、通过学生畅谈收获,分享成功,使活动达到了高潮。

一节课,一个活动,只有通过最后的分享,才能使学生达到互学习、互感受、互理解、互构建、互升华的效果。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教学效果更要讲究其艺术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04-2005.

[2]卫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J〕.合肥学院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