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1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钟颖辉

广东省河源市直属机关幼儿园517000

摘要: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减轻幼儿对他人的依赖性,促进独立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好学的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个性,本文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状况,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自理能力培养的活动,与广大同仁共同分享。

关键词: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策略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幼儿家长文化水平、思想觉悟的普遍提高,对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得到较大提高。但是,从幼儿现状来看,很多幼儿为独生子女,尤其是由爷爷、奶奶等老人看护的幼儿,受到家长的过度溺爱而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对他人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不利于幼儿独立人格的养成。另外,家长还特别关心幼儿在园内的生活,担心幼儿在园内吃不饱、便后不会擦屁股、午睡不会盖被子等,有些家长还会特意提醒老师对自家的孩子多加照顾。这种种顾虑事实上都是对孩子能力不信任的表现。事实上,幼儿往往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弱,相反,离开了家长时时处处、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还可能会变得更好、更强。

针对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差的特点,为了使幼儿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我们开展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分享如下:

一、案例

案例:

小宇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因此,在他很小的时候便交给奶奶照看。奶奶对小宇很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每天送小宇到幼儿园之后都要帮小宇摆好椅子坐好,再将小宇喜欢的玩具摆在小宇面前看他玩一会儿才肯离开。难道对于4岁的小宇来说,这样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做不好吗?

原因分析:

生活条件好了,加之家中孩子较少,多数为独生子女,导致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事事包办,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不放心也不忍心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小事,小宇奶奶这样做是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生活中发展。

二、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策略

1.树立劳动主题。

首先,我向幼儿们展示我们常用的生活用品、常吃的水果、蔬菜等,告诉幼儿这些都是叔叔阿姨们通过辛勤劳动得来的成果,告诉幼儿要懂得节约、珍惜和感恩,告诉幼儿应当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洗手后关好水龙头,节约用水;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避免浪费粮食;回家后为长辈端茶倒水、捶背等。

2.以大带小促进共同成长。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此,在幼儿户外区域活动结束整理活动器材、收拾卫生时,我们对大班、中班、小班的幼儿进行合理分工,使他们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对活动区域的整理工作。由于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年龄相差不多,因此在共同劳动的时候更容易调动小班幼儿的劳动热情。而通过这种以大带小的劳动培养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小班幼儿的劳动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3.创设安静、愉快的进餐氛围。

养成安静用餐的习惯,可以提高幼儿的专注力以及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在用餐前,我带领孩子们念《悯农》,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不挑食、不浪费的良好习惯。同时,还可通过多媒体向幼儿播放“大白米饭香喷喷”、“我是大老虎”等故事,调动幼儿进餐的欲望,从而使幼儿可以专注用餐,养成安静进餐的良好习惯。

4.建立科学的奖励规则。

幼儿具有喜欢表现、喜欢被夸奖的心理特点。针对这种特点,我会注意发掘幼儿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适当的奖励。如对于帮助教师擦桌子、扫地等进行劳动的幼儿及时在全体幼儿面前进行表扬,奖励一朵小红花,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对于生活自理能力有进步的幼儿及时给予肯定,以维持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热情。

5.建立“小组长”监督机制。

从幼儿中选出自理能力以及自律能力均较好的几名幼儿作为“小组长”来分担教师的工作,让他们对其他幼儿的行为进行监督。如活动结束后督促大家共同整理活动区域;提醒大家对游戏器材轻拿轻放,用完之后及时放回原位;提醒其他幼儿在开始每项游戏之前,先仔细阅读游戏流程图、遵章守序,游戏结束主动收拾活动区域,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等等。

总之,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对于幼儿独立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保障幼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幼儿教师应当对教学策略加强研究,从多方面着手,使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可以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行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燕小班幼儿家长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6):115。

[2]李凤姣石林县幼儿园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现状——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33,(S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