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中分级诊疗制度的改革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健康中国视域中分级诊疗制度的改革路径探析

彭峥

彭峥

湘潭大学,湖南省湘潭市410000

【摘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我国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简要围绕我国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基本部署和工作要求,结合农村、贫困、边远地区医疗服务体系和居民就医实际,阐述了我国的医疗服务功能,健康中国对分级诊疗的影响,建立大病小病分流,对于慢性病和传染病的防控,以及后期诊疗制度措施,逐步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为国民提供综合、连续、全程的健康管理服务。

【关键词】健康中国;分级诊疗;改革路径

一、引言

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明晰了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思路和具体步骤。健康中国建设是当前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指挥棒。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是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当前重点建设的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对治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在健康中国的理念指导下,反思分级诊疗制度改革现状,探寻影响分级诊疗制度绩效的主要因素和改革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健康中国”视域中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

生老病死,人的这一辈子都离不开“医疗”这两个字。医疗改革涉及到咱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那么,“健康中国”视域中的分级诊疗制度能否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提升呢。创新服务分级诊疗让老百姓就医不再难,解除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虽然有效缓解了看病看,看病贵的问题,但分级诊疗仍然“在路上”。

(一)医疗信息系统不完善

当前我国分级诊疗实践中,各地区并未统一转诊标准和规范,上转、下转标准不明确,转诊程序不规范,导致转诊体系秩序失调和紊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标准的不完善,使得转诊疾病及病情完全凭借医生的主观判断,容易出现医疗行为不规范,导致就医秩序混乱。

(二)缺乏高水平的基层全科医师

宣传不到位以及患者就医观念太刻板,患者对首诊制和双向转诊等了解甚少,对基层医疗机构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了解并不深刻,则难以转变人们就医去大医院、看专家、用好药的观念,认为基层医疗机构功能有限,其医务人员水平不高,药品价格低廉效果差,这些观念导致患者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不愿意去基层诊疗。同时,部分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夸大甚至虚构医患纠纷情节,使得患者不信任医院,更不信任基层的医疗水平。

(三)社区首诊意愿低

由于居民对社会的认同度不高,加上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质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等因素,导致了很多患者对基层的卫生服务能力不认可,不愿意去基层就诊,严重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及其实施。

三、分级医疗制度改革的路径分析

完善分级诊疗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根据居民医疗需求和区域地理特点准确定位各级医疗机构功能。不同医疗机构功能实现优势互补、功能交叉,对于促进优质医疗。

(一)完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机制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制定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标准,通过行政管理、财政投入、绩效考核、医保支付等激励约束措施,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重点控制三级综合医院数量和规模,建立以病种结构、服务辐射范围、功能任务完成情况、人才培养、工作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床位调控机制,严控医院床位规模不合理扩张。三级医院重点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分流慢性病患者,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运行效率。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及薄弱地区的中医医院应区别对待。支持慢性病医疗机构发展,鼓励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慢性病医疗机构。

(二)建立基层签约服务制度

通过政策引导,推进居民或家庭自愿与签约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签约医生团队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组成,探索个体诊所开展签约服务。签约服务以老年人、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为重点人群,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群。明确签约服务内容和签约条件,确定双方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划分签约医生团队责任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签约医生团队负责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签约服务收费,完善签约服务激励约束机制。签约服务费用主要由医保基金、签约居民付费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渠道解决。签约医生或签约医生团队向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除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探索提供差异性服务、分类签约、有偿签约等多种签约服务形式,满足居民多层次服务需求。慢性病患者可以由签约医生开具慢性病长期药品处方,探索多种形式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三)协调医院与社区利益分配

社区首诊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基础。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低是制约社区首诊主要因素。健全社区首诊制度,需在分级诊疗体系内,转诊机构间在协议协作基础上,通过上级医疗机构对社区的医疗技术支持、医务人员技术培训、医疗专家定向指导等,加强基层医疗技术、设备设施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同时采取一定优惠政策,以引导病人合理流动。协调好转诊参与方的利益分配也是转诊工作客观性的重要保障。扭转分级诊疗利益壁垒,需要建立分诊医疗机构间能够接受的利益规范,如签订转诊协议等,利用制度规范协调分诊医疗机构的利益分配问题。同时,在政府指导下,通过制定差异化医保支付、报销制度与对接机制等,促进不同医疗机构功能的实现,切实提高转诊发生率。

四、参考文献

[1]刘昊,孙英梅.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认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7,(02):19-22.

[2]陈滨涛,王建玲,佘敦宇,张进,汤质如.分级诊疗医保联动机制研究背景、主要发现及政策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02):121-123.

[3]官文清.大健康视角下从医患友好角度实践与探索分级诊疗模式[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6:4.

[4]邢春利.从社区角度分析医联体模式下分级诊疗的实施现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5]王若蔷.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6]刘利娜.基于全民医保背景下分级诊疗路径的实现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04):4-6.

[7]王虎峰,刘芳,廖晓诚.适应分级诊疗新格局创新医保支付方式[J].中国医疗保险,2015,(06):12-15.

[8]付强.促进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的策略选择[J].中国卫生经济,2015,(02):28-31.

作者简介:彭峥(1994-),女,汉族,籍贯:湖南,学生,学历:硕士,单位:湘潭大学,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