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型社团建设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型社团建设的思考

陈卓菲

陈卓菲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摘要: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专业型大学生社团作为社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与专业相结合的学术研究特色而受到关注,而这正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专业社团结合专业技能开展校园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同时也增强了职业能力,但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发展中仍存在一定问题,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的意义、问题及对策,旨在推进高职院校专业社团繁荣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型社团思考

大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相对独立地开展活动、并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或认可建立的非正式群体,是广大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展现个人才华的重要园地,是开展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专业型社团与技能紧密结合,以学习专业相关知识、交流专业技能为目的,突出技能性、实践性,而这两点特性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高职院校可依托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各专业的专业社团,并利用专业社团这一平台实现课内外的衔接,将课本知识消化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从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构建高职院校专业型大学生社团的意义

1.凸显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高职院校的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社团成员构成的开放性、多元性;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培养应用型人才,这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从事本专业的领域的技能,而专业社团将专业知识与能力有效结合起来,无形中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2.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

专业社团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主动加入某一专业社团,通过学习、探讨、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提高,另外,通过社团建设的实践操作也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搭建更为宽阔的平台。

3.增强职业角色的锻炼,提高就业力

学生专业社团从组建、运营、活动策划等都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和空间,而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分工、活动策划等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责任感、合作意识,通过课外与专业社团导师联系、走进企业等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为学生走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专业型社团的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社团定位不准确,高职特点无法彰显

目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社团设置相似,文化型、综合型、文化型、服务型、娱乐型等社团居多,而独具有专业特性的专业社团偏少,专业社团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操作相结合,这符合高职院校培育人才需求,而目前大多数社团往往重活动轻质量,重文娱轻专业,逐渐与高职院校重实践、重能力这一特点相偏离。

2.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专业社团管理机制不完善

专业社团具有自发性,其自我管理主体是学生,活动的开展依赖于学校的支持、专业导师的辅助,而现部分高职院校仅将其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专业导师疏于指导,社团经费不足,导致专业技能活动的开展、校外参观实习等难以进行,另外,社团内部机制不健全,缺乏计划性、延续性,骨干的培训也未形成长效机制,阻碍了专业社团的长期发展。

3.专业社团品牌性活动少,对学生吸引力不大

一方面,部分专业社团重活动频率,轻活动质量,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开展活动,缺少社团文化的沉淀,未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品牌活动,使学生参与的欲望降低,另外一方面,专业社团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资深人士对社团的指导和关注程度和指导力度较少,未形成系列活动,活动开展地点多在校内,开展方式较局限也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高职院校专业型社团建设的对策

1.突出专业社团特色,建立健全一体三翼的基本运行机制

专业社团强调“专业”、重视“指导”是专业型大学生社团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社团,应贴合高职特色,开展具有实用性、应用性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各种专业活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此外,还应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体、院系分团委管理、专业导师辅导、辅导员协助的一体三翼基本运行机制,结合各院系专业社团特点,由各院系分团委负责管理,各院系教学负责人负责,充分利用各学院一流师资作为导师团,辅导员则从旁协助,在学生团体的组织、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

2.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导师配置模式

专业社团的导师在社团建设和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求强调专业知识的运用,还应掌握行业发展动态,这对导师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社团应形成“导师团”,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支点,一方面应聘请校内有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指导,另一方面应实行专业社团校企合作,将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整合社团资源,让学生在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参观学习,聘请企业资深人士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专业方面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社团的信任和认可度,推进社团可持续性发展。

3.创新活动方式,实现专业社团系列化、精品化、品牌化

专业社团的建设与活动质量密不可分,现将专业社团活动分为校内与校外两大部分,一方面校内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开展一系列职业技能大赛、成果评比与展示活动,打造社团品牌,扩大校内知名度,促进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如开展网页设计大赛、摄影大赛、导游讲解大赛等,使之形成系列、精品活动;另一方面,让专业社团对接市场,让学生承接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项目,达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效果,同时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并获得一定报酬,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性,也让学生对职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参考文献:

【1】饶成名.专业型大学生社团构建的实践与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8(4).

【2】王祥薇.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型社团的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7,(5).

【3】吕恒志、商姝钰、张君.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与发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10).

陈卓菲(1987—),女,汉,四川攀枝花,实习研究员,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在读,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