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构与“妇女之家”建设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4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构与“妇女之家”建设的思考

杨文娴

——基于海南省三亚市社区调查的结果分析

杨文娴

琼州学院教育学院海南三亚572000

摘要:本文结合已有课题研究成果,提出依托“妇女之家”打造城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的工作设想,并进一步提出完善社区“妇女之家”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本文期望从“构建持续发展的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这一视角为完善社区“妇女之家”建设、打造服务型基层妇联组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进而期望为三亚市及海南省政府加强城市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妇女之家;海南三亚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国家战略的切实推进,海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加强城市建设、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是为挑战之一。伴随着社会急剧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海南最重要的旅游城市和移民城市,三亚城市社区管理问题日益凸显,众多的社会与管理问题背后反映了当前民众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比如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导致的心理不平衡;“新老”三亚人和谐共处问题;家庭矛盾、教育、医疗、就业等压力造成心理苦恼;外来务工者的心理适应障碍;老年人的心理护理问题;下岗、失业和失地造成生活困难、心理失落而引发的反社会行为;学生和工作者的学习工作压力、激烈竞争造成学习和职业倦怠;吸毒人员戒毒治疗及愈后社会回归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引发的暴力恐惧;重大灾难引起的心理创伤等等心理问题,急需社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然而,当前三亚市城市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组织机构还不健全。如何解决三亚城市社区广大民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缺乏的矛盾,应该成为三亚城市社区管理的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视角,笔者主持的《“和谐三亚”建设导向下的三亚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成为三亚市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资助课题之一。

本文则是在该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通过依托“妇女之家”来打造城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的可能性,从而提升基层妇联的服务能力,进而为海南创建服务型基层妇联组织和创新“妇女之家”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也期望为海南省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在课题研究和社区实际调研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深切地意识到:女性与家庭息息相关,家庭与社区息息相关。城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对于维护居民心理健康、维护社区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应当成为妇联打造服务型基层组织重要内容之一。

一、三亚市城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构现状及对策思考

2013年8月-2014年1月课题组通过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与访谈大纲,对三亚市河东、河西两区委区(2014年底这两个区已合并到新成立的天涯区)机场路社区的政府所辖机场路社区、金鸡岭社区、儋州村社区、商品街社区等4个社区共200余名居民进行了调查访问,并实地走访了相关的机构组织。主要考察三亚城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服务内容目标、服务对象、服务专业人员与机构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调查结果发现三亚市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有如下几个方面表征: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强烈,然而相应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内容丰富,多样化的服务机制有待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对象与内容多元化,差别化的服务模式急需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短缺、服务机构匮乏,其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管理模式与机制尚未形成,需要建立和完善服务管理机制。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课题研究提出建议有如下:政府社区主管部门和社区领导干部要强化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意识,应逐步建立起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为平台的新型社区服务机制,从而将社会问题和矛盾及时疏导和缓解在社区孵化中,进而化解社会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健康三亚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二、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的打造与三亚“妇女之家”的建设

承前所述,研究认为,建立起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为平台的新型社区服务机制,应该成为三亚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问题接踵而来:这个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为平台如何打造,以何为依托?显然,仅就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让政府另组人马、再造一套社区服务的运作体系是不现实的。

研究认为依托现有的基层妇联组织—“妇女之家”打造社区居民心理服务工作平台,不失为一条可行途径。因为“妇女之家”的功能定位决定其必然关注社区民众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如前文所述,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课题研究人员深切地意识到“女性与家庭息息相关,家庭与社区息息相关”,当前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许多突出问题,都与妇女儿童有关。如何配合党与政府妥善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对妇联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妇联在社区有深厚的工作基础,经妇联渠道传递上来的民众需求信息多种多样(课题社区调研工作绝大部分是在河西区妇工委和妇联系统协助下完成的),最为集中的是与女性自身发展相关的就业创业需求,教育学习进修;与女性身心健康相关的精神减压,心理疏导需要,与女性事业与家庭平衡相关的0-3岁早教、中小学晚托和暑托,病人和老年人照料需求。呼应和满足这些需求需要协调大量的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这对社区“妇女之家”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应该说,在基层妇联组织和社区“妇女之家”建设方面,三亚市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调查表明,2010年底,三亚全市135各村、社区全部建立了“妇女之家”,实现了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的全覆盖;从2011年起,市政府每年按“一妇女一元钱”拨付“妇女之家”专项工作经费,实现了“一人一元钱”的目标;至2012年4月初,市妇联在全市两区六镇建立了10个“妇女之家”示范点,且基本达到“四有”(即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巾帼服务志愿服务队伍),市妇联给每个示范点配置了电脑等必要办公设备。通过公开招聘方式,选聘了10名女大学毕业生担任专职工作人员,解决各镇“妇女之家”示范点人员短缺问题,实现“有人办事”的目标要求。

然而,当前社区“妇女之家”的实际运作成效如何?以其现有的人员和经费投入能否应对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社区民众需要,真正成为维护广大妇女儿童权益的温暖之家和坚强阵地?

实际情况是,近年来人口急剧膨胀,给三亚城市和社区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作为妇联基层组织的“妇女之家”也概莫能外。

作为世界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和全国过冬胜地,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和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三亚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小渔村成长为一个海纳百川的移民城市,社区形态日趋丰富多样,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尖锐。人口的急剧膨胀带来女性群体急剧增加,使得妇女工作的对象急剧增多;另一方面,不同专业背景、文化层次、成长环境、居住区域、经济收入等,也使得当前三亚市城市社区的女性群体日趋多元和小众,广大妇女的诉求日趋多元和迫切。寻求“以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呼应妇女儿童家庭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的新方法成为当前社区“妇女之家”建设和妇联组织管理面临的迫切问题。调查发现,由于普遍存在的经费和人员紧缺问题,基层妇联组织应对日常事务性工作方尚且捉襟见肘,要进一步满足民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更是力不从心。

这一切,这对妇联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更高要求和期待,也直接影响到妇联组织在广大女性群体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考验着妇联作为党联系广大妇女儿童组织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三、妇联组织:借鉴内地经验,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凝聚社会力量,打造富有生命力的社区“妇女之家”

当前,妇联工作在社区的有效开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表面上看似所有问题的症结统统可以归结于“经费有限人员不足”,实则不然。在课题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传统的妇联组织构架和妇女工作方式已难以有效应对妇女问题的新情况妇女群众的新需要,越来越多的声音在呼唤妇联通过机制创新和体制转型,去寻求“以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呼应妇女儿童家庭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的新方法。

妇联如何克服本身资源不足、本领恐慌、提升服务能力的现状、有效打造基层服务型妇联组织和富有生命力的社区“妇女之家”?这不仅仅是三亚市、海南省妇联面临的问题,也是当前全国各地妇联组织面临的普遍问题。

当前我国内陆沿海发达城市的经验值得借鉴。

深圳妇联通过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借助专业力量,提升社区“妇女之家”服务妇女儿童工作能力,取得良好成效。如“深圳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作为深圳市妇女联合会培育扶持的非盈利机构和民间非政府组织,以心理咨询应用、教育培训、产品服务等领域为工作内容,是面向妇女儿童及家庭提供心理健康的心理咨询、保健、预防、培训等服务的机构。同时通过购买政府服务,协助妇联组织开展专业化社区服务,为妇联打造服务型基层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共赢。

上海妇联自觉将自身定位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在凝聚社会力量服务妇女多样化需求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他们将数十家与妇联工作密切联系的社会组织纳入妇联妇女社会组织信息库,建立“社会组织领袖沙龙”,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寻求进一步的合作。通过公开征集服务妇女儿童家庭的公益项目,实现与妇女代表、妇联执委、女性社团、社会组织之间的良好沟通,吸引社会组织加盟妇女事业,形成为服务妇女儿童家庭的合力;在街镇层面,经营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服务中心,聘请专业社工主持工作,一方面,了解掌握社区妇女儿童家庭的各种需要,争取政府购买服务,另一方面,凝聚社会组织为社区妇女儿童家庭提供服务项目。在居村层面,经营社区“妇女之家”,精心培育示范性“妇女之家”,依托各类社会组织,提供各类周到细致的服务,切实解决妇女儿童家庭问题。妇联根据党和政府的要求和广大妇女群众的需求,研发项目、吸引社会组织承接项目、提供服务;专业社会组织承接项目,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整合志愿者等资源,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各类志愿者发挥专长,参与项目服务;专家学者为项目推进提供强有力地专业技术支撑。目前,以妇女工作项目为载体,以社区“妇女之家”建设为依托,上海妇联吸引和凝聚专业社工、巾帼志愿者、专家学者等人才,与专职妇女工作者形成四支队伍各显其能、协同一致服务妇女儿童女的良好格局。

由此本文建议:妇联应该转变观念,实现自身的转型与提升,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组织协调的职能,整合社会资源,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分发掘行业协会、专业社团社会组织的潜力,

凝聚更多社会力量来服务于妇女儿童家庭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其积极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

四、地方高校:依托“妇女之家”建设,与妇联共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实现双赢局面

也许有人会质疑:“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运作,需要考量多方社会资源,且不论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单就社会组织发育的成熟度和专业人才存量这两个方面,比之深圳和上海,三亚市就望尘莫及。上海-深圳的经验是否值得三亚借鉴?或者说,上海-深圳的经验是否适用于三亚“妇女之家”建设和妇联工作?

答案是肯定的。如前文所述,三亚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伴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各类专业人才和科研院所机构也纷纷汇聚于此,三亚已经比肩首府海口市成为海南最具活力的社会经济增长点。三亚市政府和妇联组织完全可以挖掘现有的社会资源支撑妇联打造“枢纽型”组织,加强社区“妇女之家”建设。而在此之中,最为直接有效的路径就是与三亚现有高等院校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实现双赢。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通过学校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几方面的优势互补,合作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当前,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因此,依托课程、依托课题、依托社会服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深化教学改革为建设基础,为学生找寻适宜的实习见习场所和岗位,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已成为琼州学院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三亚为数不多的各类高校中,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则是两个本科院校---琼州学院和三亚学院。无论是公立性质的琼州学院,还是私立高校三亚学院,近年来均凭借区位优势吸引大批国内外、省内外人才纷纷加盟,目前两所院校的在校生人数总和已达三万余人,特别是作为三亚唯一一所公立本科院校,琼州学院近年来在急剧扩张的同时,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现有本科专业53个,专科12个,学科涵盖海洋、生态、旅游、民族四大门类,专业设置包括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基础教育等多个方面。“国际化、开放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决定了该校人才培养必然关注“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的建设。

一方面,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妇女之家”建设迫切需要专业人才支撑和社会组织加盟,但又存在经费和人员编制的局限,;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找寻适宜的实践教学岗位,真题真作,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双方合作的空间和可能性是不言而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的建设运作机制,特别对于妇联打造服务型基层妇女组织而言,无疑延长了“手臂”,丰富了“触角”。对高等院校而言,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回应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需求,结合相关专业建设需要,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驻地共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如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等与妇联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完全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依托社区“妇女之家”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赢局面,也彰显自身为社会培养必需人才而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实际上这种院地共建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三亚市已然开展。如2014年初,琼州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与海南省平山医院(琼南地区精神卫生中心)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涉及课题研究、教学实习、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作为专家组成员,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参与平山医院倡导的“五指山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运作工作。三亚“南国社工工作服务中心”其领办人即为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作为社会组织,该中心一方面凭借购买政府服务聚集专业力量为社区民众提供服务,一方面也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见习岗位,实现多赢。诸如此类的具有高校专业背景的社会组织的存在对三亚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对三亚打造加强社区“妇女之家”建设打造服务型基层妇联组织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值得期待。

而更深入的行动也正在进行当中。2013年12月底,海南省妇联在琼州学院挂牌成立“海南省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一下简称“基地”),以教育学院教师为主要力量,积极回应省妇联和社会需求,在琼南地区的三亚、五指山、陵水、万宁等地开展专业服务内容涉及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基层女干部培训等,反响良好。在提高社会认同度的同时,作为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琼州学院也期望通过“基地”这一平台,实现高校与地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由此可见,在三亚,依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和“妇女之家”建设,共同打造“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探索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实现高校与地方发展的多赢局面,应该不是理想而是指日可待的现实。

(本研究相关调研工作得到海南省三亚市妇联的大力协助,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彭凤飞,黄枚.广东珠三角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3(2)

[2]魏淑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与发展策略——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山东[J].济南大学学报,2013(4)

[3]黄希庭,郑涌,毕重增.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30(1)

[4]黄媛艳,王红卫.三亚市清平乐社区:银发候鸟的温馨之家[N].海南日报,2012-08-27

[5]潘孝富,潘伟刚.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之建构[J].求索,2012

[6]蔡东成,卢秀华.三亚政务中心举办心理健康及调适能力培训[N].人民网三亚频道,2013-08-24

[7]黄丹.海南将建设“1-4-3-6精神卫生防治体系”[N].南海网,2013-10-10

[8]海南妇联.巾帼天涯展风采--海南省妇联五年来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综述[N].海南网,2013-08-28

[9]沈跃跃.坚持"党建带妇建"创建服务型妇联组织[N].中国妇女报,2014-06-10

[10]海南省妇联组织联络部.省妇联举办社区妇联(妇女之家)工作人员培训班[N].海南妇女网,2015-4-30

[11]陈佳俊,杨逢银.社会转型背景下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定位研究——以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12]上海妇联宣传部.上海市浦东新区妇联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N].浦东时报,2015-03-04

注:本文为三亚市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资助课题--《“和谐三亚”建设导向下的三亚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海南省妇女联合会2013年度琼州学院委托研究项目《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海南女性发展研究》之子课题《海南城市社区女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文娴,女,副教授,琼州学院教育学院教师,琼州学院“海南省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研究人员,海南省妇女儿童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主要从事学校心理学、社区心理学和女性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