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荫效应对道路安全行车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林荫效应对道路安全行车的影响

王世贝

关键词车辆安全林荫道路影响

利用道路路边及路堤实施植树绿化,对提高国土森林覆盖率,减弱强对流天气,改善生态环境,加固路堤和减少水土流失都有极为有利的作用。居车而行,道路两侧行道树及枝叶夹道而立构成了狭长的“管筒”空间,林荫遮阳作用在道路空间荫阳交错投影,对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都产生了不良的作用,形成了林荫道路特有属性效应,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行车安全。

一、林荫道路行车特性

林荫道路特有的形态,形成了“隧道”、“闪光”、“郁抑”和“幕帘”四大效应的产生,是影响安全行车的直接原因。

(一)“隧道”效应。在林荫道上驾驶行车,透过前窗玻璃向道路远方看去,如同置身于一条形似倒喇叭管筒的“隧道”,目视隧道远处,视觉机能给大脑以逐渐收缩为一个“圆点”错觉图像,由于错觉对渐进“圆点”的认知,对驾驶员提供了趋向性的心理暗示,于是驾驶员在车辆驾驶操控中本能地产生“居中修正”反应,不自觉地将原本在道路右侧正常行驶的车辆,调整至中线位置,改变了车辆靠右行驶的路线。

(二)“闪光”效应。透空看去道路上空疏密不同的枝干和叶片,都留有大小不一的空隙,白昼的阳光透过枝叶空隙直射在路面上,在道路空间形成一条条规则不等的投影,投射在路面上看视一块块大小不一荫阳交错的斑块。在林荫道上行车,形如在荫阳交错的投影光柱间穿梭,透空的光柱透过前挡风玻璃随车速变化切割驾驶员的视线,驾驶员视觉出现荫阳交替、光线闪烁的“闪光”现象,这种现象随车速快慢而变换闪烁的频率。

(三)“压抑”效应。“隧道”前方逐渐缩小的视觉空间,构成了对驾驶员内心的向前挤压,催促行驶的作用。心理实验表明:现代人类不习惯洞穴生活,人在看到尽头的“隧道”里行进,其心理耐受时间通常为3-5分钟,人们对到达尽头期盼愈加强烈,对压抑的忍耐力也愈加脆弱。尤其是在夜间、雨雪天候行车,这种压抑感和对尽头期盼的暗示会更加强烈。同时,行进间道路前方树林不断地被车头“撕开”,在路面平坦的道路上,驾驶员压抑的心理得到了来自加速冲刺快感的释放,内心压抑和速度的快感予人以加速超脱的暗示[2],于是驾驶员在这种自励加速的心理暗示中不自觉地提高了行车速度,尤其是这种快感和自励加速的心理暗示对年轻驾驶员刺激作用更加明显。

(四)“幕帘”效应。向前看去林荫道旁两旁的矗立的树干,在道路两旁构成了形如舞台上卷复的层层幕帘,遮挡了驾驶员对前方道路观察的范围和视线[4],限制了对道路两侧的观察范围,车辆临近时才发现,十字路口交会的车辆、横穿公路的行人和牲畜,往往是险情突发,前期预警时间不足,驾驶员情况处置仓促,没有二次处置措施选择的余地。经实地测验,驾驶员在平直道路上以45公里/小时的速度正常行驶,开始发现前方站在道路两侧树干中间人员的距离分别是51米和62米之间,而在没有行道树的道路上观察到的距离则是165米,两者之间存在近3倍的差距,照此推定,驾驶员发现和处置前方突发情况的也时间缩短了3倍。这种使驾驶员远处观察发现不到,近处发现并处置不及现象,是“幕帘”效应的本质特征,也是造成林荫道路车辆驾驶“夜半临深池”危险现象的根源所在。

二、林荫道路安全行车的对策

林荫道路的四大效应通过驾驶员视觉、心理的干扰,影响了驾驶员对道路情况的正确判断和安全驾驶操作的准确把握,对行车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危害。因此,应抓住特点,把握关键,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避免林荫道路可能发生的危及安全行车情况的出现。

(一)把握意识对行为的主导作用,强化依法靠右行车的习性。“大路通天,各走一边”,简明的话语道出了道路交通法规,也是林荫道路安全行车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林荫道路行车,重要的是应强化要驾驶员依法行车的意识,牢记道路交通法规,主导驾驶员依法行车,养成靠右行驶的良好习惯,在心理和驾驶操作上主动排斥和纠正“隧道”效应产生的“居中行驶”心理暗示,做到密切观察前方道路情况,保持正确的行车路线,坚持靠右行驶慢行交会,不随意借道超越前方车辆。

(二)缓解环境因素对心理的压抑作用,舒展自我保持良好的驾驶心态。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缓解压抑心理,舒展自我心态。一是驾驶员要有意识地舒展自我情绪。采取自我调节舒展情绪等方法转移注意,在主观上有意识地抵御不良环境对个人心理的暗示作用,保持健康的驾驶心态。二是要善于活跃驾驶操作的气氛。主要是要避免林荫道路给驾驶员孤独和压抑,通过积极营造驾驶室内宽松活跃的气氛。

(三)强化驾驶员自我约束效用,控制和把握行车速度。十次事故九次快,稍不留神“飞起来”。速度产生的快感对部队年轻驾驶员具有较大的诱惑作用,增强自我遏制能力,避免高速行车是安全通过林荫路的关键。一是注意经常观察车速表。以真实数据适时指示车辆现在的行驶状态,提醒和告诫驾驶员,采取适当措施控制行车速度。二是要“留意”自己对车速的感觉。存在决定意识,一个成熟的驾驶员不需要“第六感觉”就可判断自己的行车速度,关键在行车中是否在“留意”这种感觉,驾驶员的意识一旦被“快感”所占有,就会失去对高速行车可能出现危险的警觉,因此,这种“留意”其实是抑制“快感”潜在的最后一道自我防线,需要对驾驶员事先植入这种“限速”的留意。

(四)清醒认知多手准备,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道路行车情况千变万化,虽然大都有共性特征,但各种情况的发生、发展都有自己的过程和规律。所以,“十分把握七分开,留下三分防意外”,讲的是具有“十分”把握的处置情况中,需用其中的“七分”把握共性特征,预留“三分”补救措施,应对特有情况的意外发生。

三、结论

林荫道路旁高大树木及枝叶在道路两侧和上空的遮障作用,形成了影响安全行车的“隧道”、“闪光”、“郁抑”和“幕帘”四大效应,影响了驾驶员正常心理状态、观察的视野和对行车路线的选择,以及行车速度的控制等,是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潜在原因。基于对林荫道路安全行车不利因素的分析,驾车安全通过林荫道路时,应当严格遵守道路交通法,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合理控制车速,克制急躁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阳光干扰防止眼睛疲劳,做到“十分把握七分开,留下三分防意外”。

〖参考文献〗:

[1]王宜强刘廷主译眼科基础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2]沈斐敏.道路交通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刘光远译.世界预防交通事故伤害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