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钫的百姓情怀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张钫的百姓情怀探析

冯叶

信阳师范学院464000

摘要:张钫身为民国一名地方军阀,被众多的河南百姓称呼为“大家长”,毛泽东亲切地称他为“中原老革命家”,为何他会受到如此赞誉,本文从军事、实业、赈灾、教育四个方面论述张钫与民众的牵绊,了解张钫的爱民之心。

关键词:张钫百姓情怀原因探析

张钫,在河南很受老百姓的尊重,是什么使他如此受群众喜爱呢?

一、军事系民

张钫作为中原老革命家,从起家到主要生平都和军政不相分离。张钫在系统的学习完传统课程之后,进入陕西陆军小学,因成绩优异不久即被保送至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在这里他不仅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更接触到了孙、黄先进的革命理念,坚定了他推翻清朝,救国救民的信念。在孙、黄理论的影响下,张钫等人积极发动陕西起义响应武昌起义,光复西安,随后张钫又参与组织秦陇复汉军东征,牵制清军南下,对稳定陕西革命形势、减轻南方革命军的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革命成果后,袁世凯巧夺革命果实,但他的野心很快暴露,他勾结日本极力运作以满足自己恢复帝制,成为皇帝的梦想,张钫审时度势,站在革命的一边,坚决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行为,他积极与孙中山方面联系,预备发动起义,不料起义消息被泄,张钫也被袁世凯扣押,但此时反袁的浪潮已经遍及全国,他已无暇顾及张钫,在袁世凯死后,张钫最终被朋友营救下来。在胡景翼、憨玉琨战争期间,张钫为避免胡、憨不义之战,祸及百姓,利用自己广阔的人脉,发出弭兵电详叙百姓之苦。尽管最后由于终究抵不过胡、憨争夺中原的野心,但张钫对百姓的关注值得肯定。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张钫审时度势,劝说二十兵团举起起义大旗,不仅避免了了双方士兵的伤亡,也为老百姓争取了和平,免受战争之苦。

张钫参与过众多军事战役,他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尽管他没有也不可能避免时代的洪流和战争的发生,但他始终坚定的站在人民选择的一边,为人民减少战争之苦。

二、实业助民

1928年,张钫被任命为河南建设厅厅长,张钫上任后,组织建设一系列惠民工程,用实业为民众带来切实的利益。

为了灌溉太行山下3万多亩的土地,张钫在淇县庙口镇山南修建了民生渠,张钫曾回忆说“民生渠的所有款项都是从上海华洋义赈会贷来的,共三万五千元。那批款到如今还负担在我肩上。”张钫利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修建民生渠,不仅对当时无家可归的灾民提供了一份工作,而且此渠灌溉良田千亩,对当地的老百姓受惠颇多。张钫还曾在开封禹王台创办林业试验场。场内设置农艺、森林、桑蚕、畜产、观测、化验等产业,分工治事。除此之外,张钫还在园内修建池子、假山、亭子、屋舍等。不仅可以在园内进行林业实验,也成为百姓休闲娱乐的一个好去处。

张钫热心创办实业也顺应当时仁人志士“实业救国”的理念。1921年张钫创办观音堂民生煤矿,开办之初,就以民生为念。他购买机器,修建铁路,采取全新方法开采,可日产百吨。所产煤矿除了供给陇海线全线机车使用,余下销给民众。而民生煤矿所得资产张钫不仅用来开办小学,更多的被用来作为多次救灾的善款。

三、赈灾救民

近代中国的河南百姓多灾多难,曾多次受到过大规模的天灾人祸。路有饿殍,道有弃尸,凄惨之状,令人不忍。张钫见此情形,利用自己的人脉、权利,出钱出力,不遗余力的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张钫共进行过四次大规模的救灾活动。第一次1913年,豫西灾荒严重,民众断粮饥荒。张钫伯父张清阳亲见惨状,让身为陕南镇守史、陆军中将的张钫购粮、募捐钱物,送给灾民以解燃眉之急。第二次1929年,豫陕甘三省大旱,几百万灾民因颗粒无收而不得不各处逃难。张钫时任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省赈灾委员会主席,亲自筹募捐款银元100万元。在开封、郑州、洛阳、新安县及重灾县开设粥场近四个月,麦熟停止,拯救了大批灾民。第三次是1942年河南大旱,庄家绝收,河南百姓苦不堪言,而此时日军又不断在次发动进攻,灾民时时面临生命的威胁,只能携家带户,逃往陕西各处。张钫捐资捐物,又广泛发动社会名流在西安韩信村等多处开设粥场,从农历二月一直持续到到四月。第四次是1944年4月,战争形成的灾民逃难潮。当时日本侵略军为打通京汉铁路,疯狂发动河南战役,而国民党中央军为保存实力采取不抵抗战略撤退,导致中原沦陷,大批灾民无家可归。张钫心急如焚,对灾民积极救助安排。

四次救灾行动,张钫亲力亲为,他深切同情百姓所受到的苦楚不仅亲自参与到救灾工作中,并积极向民国政府建言献策,组织灾民移民西北。正是他设身处地的为受灾百姓着想,才使他赢得河南百姓的信任和赞誉。

四、教育智民

处在时代的大变革中,张钫尤其明白教育思想观念的重要性,明白青年学子对国家的重要性。张钫从军而具有文气。他在乱世之中接受传统中式教育和新式西方教育,这两者之间在他的思想中碰撞,融合。使得张钫对教育自有一番全新的认识和看法。五四运动时期,科学救国思潮兴起,他们强调科学知识、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在救国救民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华大地引起了一阵高潮,使得许多仁人志士受其影响。张钫也希望从中寻求到救国道路。

教育的源头在学校,“办学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治国兴邦的根本大计”,张钫从1921年就开始大力兴办学校,在他的努力下,新安铁门小学、观音堂煤矿子弟小学、河南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嵩岳中学、西北中学等体系全面,结构合理的一系列学校被建立起来。此外,张钫还时时不忘对需要帮助的学校的救助,夔州联合县立中学、私立南阳宛中女中、庙头小学以及河南大学都曾受到过张钫的捐助救济。

读书必问政治,救国才是目的。张钫通过办理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一批只读圣贤书的书生,也不是“学而优则仕”为了自己荣耀的前,而是希望读书能够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国难当头之时,他希望青年学子能够读书服从救国,一旦形势需要,能够走向战场,为国家效力。

张钫虽以军事起家,但却不以权压人,不骄奢,不摆架子。他虽身为军阀却热心慈善,关心百姓,在混乱的时代用自己的有限力量为百姓谋得生存之机。这是张钫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军阀之处,也是张钫身在时代的大染缸中的难能可贵之处。

参考文献:

[1]万新芳.《张仿的教育思想及其活动》[J].史学月刊.1994年第5期

[2]何旭娟.《张钫慈善事业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5月

[3]张鸿基.《张钫》[J],《民国人物小传(第5册)》.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