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像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C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像诊断

周磊

周磊(河北省高阳县妇幼保健院071500)

【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2-0304-01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方法对10例有围产期窒息史,且有临床症状的患儿进行CT扫描,依据CT图像紧密配合临床资料加以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病灶区CT值与正常部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的常见病之一,是由于各种围产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之一,其早期诊断的明确与否与治疗密切相关,同时对其生长发育影响亦较大,现就我院有完整资料的10例病例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中,男7例,女3例;足月儿9例,早产儿1例;其中有1例为剖宫产;宫内窘迫最长时间30min,生后窒息最长时间为15min;最大年龄5天,最小年龄1天,平均3天。

1.2临床资料具有明确的围产期窒息史,主要表现有过度兴奋、激惹、反应低下、嗜睡、昏睡、惊厥等。体征主要有肌张力减低,肌肉松弛,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

1.3CT资料CT机扫描,电压120kV,电流100mA,层厚5mm,层距5mm,窗宽80,窗位35。并于各叶皮质,双侧基底节区,病灶区测CT值进行分析。

2结果

2.1CT表现

主要为脑水肿及颅内出血。脑实质(白质为主)散在低密度影,以额叶、顶枕叶边缘最明显,颞叶也常累及。根据低密度分布范围分为轻、中、重度。轻度:脑实质低密度区分布于1~2个脑叶。少数病例合并少量颅内出血(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度:低密度影超过2个脑叶,灰白质界线模糊,部分脑沟消失,约1/3病例合并颅内出血;重度:脑实质呈弥漫性低密度改变,灰白质界线消失,基底节、背侧丘脑密度正常,因而形成“双圈征”,即外圈为黑色,内圈为白色。脑室受压变窄,脑沟消失,并发颅内出血的占80%。正常新生儿脑白质CT值为18~28Hu(平均为22Hu),脑灰质为26~39Hu(平均为31Hu)。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白质CT值约在20Hu以下,脑灰质在25Hu以下。病变愈重,CT值愈低。如脑组织坏死、软化后CT值可达12Hu以下。因此仅凭低密度范围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轻、中、重程度是不全面的,必须结合病变的CT值高低对病情进行评估。此外背侧丘脑的密度及CT值的高低对重度病例评估亦有帮助。通常新生儿背侧丘脑的CT值为20~32Hu(平均为28Hu),若背侧丘脑密度较高,CT值大于32Hu则表明病情较重、预后差,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缺氧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颅内出血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见。

窒息缺氧患儿脑实质有不同程度脑水肿及颅内出血即可提示本病诊断;有“双圈征”及背侧丘脑高密度为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表现,预后不良。轻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与正常新生儿额叶脑白质低密度相鉴别,后者脑白质CT值均>19Hu,低密度按解剖部位分布,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低密度病变呈斑片状形态、边缘模糊,累及部分脑皮质。本病的颅内出血与产伤的颅内出血不易鉴别,后者常有头皮血肿,颅骨骨折、颅缝分离移位可协助诊断。

3讨论

围产期窒息对脑的损害主要有两点:(1)颅内出血;(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对两者的诊断价值都很高。颅内出血在应用新法接生后已大大减少,由于CT问世,明显提高了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率,且多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出血,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很大价值。

总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应综合临床及CT资料全面分析,才能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情有一个全面的判断,给临床科室提供较为科学准确的依据,以便更好的进行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