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县域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王风娥

王风娥河北临城中学

摘要:高中阶段,人的心理、生理方面逐步成熟,是塑造人格最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生关键转折点,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众多压力,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本文主要从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和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四个方面展开综述,分析原因,并找出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心里健康问题研究素质教育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最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尤其重要,可以帮助高中生学会生存、自强自律;学会友爱、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全面提高其素质。

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高中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升学率,专注于学生的文化课知识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放置一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以及社会各界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走入了高中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科目。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却漫不经心,认为自己很健康,没有必要接收健康教育,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影响教学的有效进行。

我认为,想要实现课程的有效进行,首先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也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健康包括的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如果一个人只有单纯的身体健康,那么就算不上真正的健康,比如智障患者,他们往往有健康的体魄,但是却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此外,教师也应该采取一些实用性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人的记忆规律或者遗忘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科目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也可以帮助一些有心理压力的同学进行心理解压,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让他们轻装上阵,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科目的积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解答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二、解决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方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措施供大家借鉴。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例如: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

随着高中生心理生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所以在高一第二学期我重点针对这一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继续加强学习心理调节指导的同时,侧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加强心理训练,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的遇到的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确立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心理教育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加强师生交流。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需要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流。通过探索与实。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最为频繁,最利于开展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调整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鼓励学生拥有广泛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和创新、不怕挫折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

2、课堂活动教育。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离不开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应立足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渗透。比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当今社会和现代生活,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3、进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而高中阶段也是交友的关键时期,人一生中最要好的朋友很多都是在高中时结交的,但有些同学因为性格、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交不到朋友而感到孤独。

高中阶段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高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正确看待高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因生制宜采用多种方法来对高中生进行心理疏通和辅导,对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