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李文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李文英

李文英

广西陆川县良田镇甘片小学李文英

摘要:在新课标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自主、合作、探究是中学生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好方法。只要我们自觉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为学生开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获取学语文的乐趣,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就一定能有所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就有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善于引导

语文课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全班活动、小组讨论和个别学习等多种形式和多种手段,积极探索问题,寻找答案并进而采取适当行动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方式。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感悟,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注重方法,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取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态度。

一、善于引导,强化探究的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从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参与、探究、创新的意识。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一方面,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让学生划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小燕子为什么春天才来?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一下小燕子时常飞在麦田上,对庄稼有啥益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学习《燕子》这一课所得到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经验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利于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这样的训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自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探究的意识。

二、探究疑难,有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自主学习为研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合作学习,探究疑难是课堂研读的有效途径。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对“检查预习”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把问题进行综合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师生合作或自由组合方式等,让学生充分合作、竞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做到敢于修正补充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向他人学习,甚至敢于鸡蛋里面挑骨头,敢于向教材、教师、权威说“不”,敢于发表自己挑战性的见解和主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经常给学生标准答案,因为语文知识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尽量的找出一个问题有不同种的理解与感悟,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问题,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只要学生有所习得,有所感悟,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小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这样,课堂上学生合作才会更充分,探究才会更感人,体验也才能更深刻,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在思维碰撞中,教师要善于设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陆九渊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只有今天勤于动手、经常实践,明天才能大胆变革、开拓进取。上课时,教师要常常有意设疑,精心设计思维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这样做,起到了诱发学生进行“联想”,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作用,并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开阔了知识视野,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动机与兴趣

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上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景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建构主义教学论主张: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主动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构建起来的。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懒得动脑,不会思考,只会机械地背诵。即使是深层次的理念、思想、情感也是教师总结好了,念给学生听。学生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他们对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扼杀了;读书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如死水一潭。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即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当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探究的兴趣也最浓。所以,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有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自主、合作、探究是中学生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好方法。只要我们自觉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为学生开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获取学语文的乐趣,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就一定能有所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就有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